[1] |
李文宝, 王汝建, 万随.
沉积过程中有机碳及Globigerinoides ruber氧、碳同位素变化特征——以南海南部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30-73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7
|
[2] |
马强, 张殿伟, 王贵文, 朱东亚, 张荣强, 李天义.
断层流体锶、碳、氧同位素示踪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以焦石坝背斜带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05-121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2
|
[3] |
程红光, 李心清, 黄思静, 王兵, 程建中.
腕足壳体与碳酸盐岩全岩中碳、氧、锶同位素差异
. 沉积学报,
2015, 33(1): 60-6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06
|
[4] |
孙伟, 陈明, 何江林, 曹竣锋, 王东.
西藏羌塘盆地半岛湖地区索瓦组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
. 沉积学报,
2015, 33(2): 265-27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06
|
[5] |
.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80-589.
|
[6] |
孟 昌.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海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沉积物环境指标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45-254.
|
[7] |
陈 梅.
C、O同位素在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17-225.
|
[8] |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
[9] |
曹 剑.
准噶尔盆地石炭—二叠系方解石脉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与含油气流体运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22-729.
|
[10] |
谢渊, 王剑, 刘家铎, 罗建宁, 张哨楠, 杨宝星, 李明辉.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中侏罗世层序地层与碳、氧、锶同位素响应
. 沉积学报,
2002, 20(2): 188-196.
|
[11] |
黄思静, 麻建明, 冷德勋.
广西钦州石炭—二叠纪深海硅质岩的锶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42-546.
|
[12] |
朱光有, 钟建华, 周瑶琪, 陈清华, 姜在兴, 谢宏亮.
河南西峡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壳超高异常Sr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4): 659-662.
|
[13] |
夏燕青, 王春江, 孟仟祥, 王红勇, 杜丽.
稠环芳烃和多环芳烃成因模拟
. 沉积学报,
1998, 16(2): 1-4.
|
[14] |
赵震.
从氧、碳同位素组成看蓟县元古宙碳酸盐岩特征
. 沉积学报,
1995, 13(3): 46-53.
|
[15] |
田景春, 曾允孚.
中国南方二叠纪古海洋锶同位素演化
. 沉积学报,
1995, 13(4): 125-130.
|
[16] |
陈荣坤.
稳定氧碳同位素在碳酸盐岩成岩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4, 12(4): 11-21.
|
[17] |
李玉成, 徐永昌, 沈平.
淡水软体动物壳化石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在恢复古气候环境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0, 8(2): 105-112.
|
[18] |
余志伟.
江西萍乐坳陷西部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岩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3): 60-69.
|
[19] |
高计元.
中国南方泥盆系瘤状灰岩的成因
. 沉积学报,
1988, 6(2): 77-86.
|
[20] |
张秀莲.
碳酸盐岩中氧、碳稳定同位素与古盐度、古水温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5, 3(4): 1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