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彬滔, 马轮, 洪亮, 史忠生, 庞文珠, 薛罗, 王磊, 代寒松, 赵艳军.
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3): 1058-107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87
|
[2] |
王媛媛, 勾松林, 张国成.
现代珠江三角洲前缘生物遗迹组成与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24, 42(5): 1512-15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49
|
[3] |
王媛媛, 张亚斌, 勾松林.
珠江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组成与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00
|
[4] |
张佩, 钱其豪, 姜明忠, 陈续琴, 王爱明, 柴新, 宋祖勇, 冯文杰.
干旱湖盆边缘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39-8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5
|
[5] |
朱世发, 崔航, 陈嘉豪, 骆高俊, 王文禹, 杨祎, 施翌.
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与储层岩石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26-1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5
|
[6] |
蒋庆平, 孔垂显, 李维锋, 邱子刚, 卢志远, 常天全, 刘凯, 陈栋梁, 李胜, 袁晓光.
陆相湖盆大型扇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
. 沉积学报,
2020, 38(5): 923-93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89
|
[7] |
王媛媛, 王学芹, 胡斌.
黄河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组成与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44-12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3
|
[8] |
孙雨, 赵丹, 于利民, 王继平, 闫百泉, 马世忠.
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布特征与沉积模式探讨——以松辽盆地北部永乐地区葡萄花油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3): 439-44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02
|
[9] |
刘磊, 钟怡江, 陈洪德, 王峻.
中国东部箕状断陷湖盆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70-118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10
|
[10] |
.
三角洲沉积的结构—成因分类与编图方法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782-797.
|
[11] |
梁宏斌.
断陷湖盆缓坡带高位三角洲体系与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分析——以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83-792.
|
[12] |
朱筱敏.
地震沉积学在陆相湖盆三角洲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15-921.
|
[13] |
朱伟林.
渤海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与大型油气田勘探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75-582.
|
[14] |
李凤杰, 王多云, 宋广寿, 郑希民, 刘自亮, 王峰, 王志坤, 李树同.
陕甘宁盆地坳陷型湖盆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1): 73-78.
|
[15] |
王洪宝, 钟建华, 王书宝.
黄河三角洲平原上的气胀构造特征、成因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4): 571-578.
|
[16] |
钟建华, 李理.
黄河断流后三角洲(水上平原)的滑塌构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1): 7-12.
|
[17] |
吕晓光, 李长山, 蔡希源, 李伯虎, 赵翰卿.
松辽大型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前缘相储层结构模型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72-577.
|
[18] |
焦养泉, 周海民, 庄新国, 刘少峰, 杨生科, 马美媛.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
. 沉积学报,
1998, 16(1): 70-75.
|
[19] |
陈代钊, 张鹏飞.
三角洲平原上网结河的发育与聚煤作用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03-112.
|
[20] |
李广雪, 薛春汀.
黄河三角洲的生物逃逸沉积构造
. 沉积学报,
1992, 10(2): 88-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