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欢欢, 戴霜, 马晓军, 刘福田, 丁仲昭, 方信楠.
祁连山西段表土磁化率、色度测量及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4
|
[2] |
李滨, 水柏年, 于洋, 吕聪聪, 李雪丽, 上官明珠, 魏珍, 胡成业.
沿浦湾红树林沉积物有机碳埋藏特征及来源解析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6
|
[3] |
梅晓敏, 蔡春芳.
冰消期气候控制中国海相烃源岩有机碳富集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4
|
[4] |
方琳浩, 彭博, 邓胜徽, 卢远征, 张新智, 邱若原, 彭佳里, 张小宇, 鲜本忠, 师生宝.
塔里木盆地库车河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地层学及三叠系—侏罗系界线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635-164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3
|
[5] |
白亚之, 乔淑卿, 吴斌, 胡利民, 王楠, 范德江, 杨刚, 石学法.
泰国湾百年来有机碳埋藏记录及环境响应
. 沉积学报,
2022, 40(2): 484-49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3
|
[6] |
张明宇, 常鑫, 胡利民, 毕乃双, 王厚杰, 刘喜停.
东海内陆架有机碳的源—汇过程及其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21, 39(3): 593-6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0
|
[7] |
陈杰, 杨太保, 曾彪, 何毅, 冀琴.
中国帕米尔地区黄土上部色度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2): 333-34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3
|
[8] |
高鹏坤, 庞奖励, 黄春长, 周亚利, 卞鸿雁, 王蕾彬, 王学佳.
陕南丹凤茶房村黄土—古土壤剖面色度参数特征
. 沉积学报,
2015, 33(3): 537-54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1
|
[9] |
.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80-589.
|
[10] |
.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40-345.
|
[11] |
陈 梅.
C、O同位素在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17-225.
|
[12] |
施振生.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沉积层序构成及充填响应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01-408.
|
[13] |
乔海明.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浅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54-160.
|
[14] |
曹 剑.
准噶尔盆地石炭—二叠系方解石脉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与含油气流体运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22-729.
|
[15] |
黄思静.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厚壳蛤不同壳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海洋信息的保存性
. 沉积学报,
2006, 24(1): 68-74.
|
[16] |
魏中青, 刘丛强, 梁小兵, 汪福顺.
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和DNA的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72-675.
|
[17] |
杨玉峰, 王占国, 张维琴.
松辽盆地湖相泥岩地层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层序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40-344.
|
[18] |
高计元.
中国南方泥盆系瘤状灰岩的成因
. 沉积学报,
1988, 6(2): 77-86.
|
[19] |
汪寿松, 陈昌明, Irion G.
汪额诺格岛(北海)与大陆之间障壁潮坪的沉积物:粘土矿物、重金属和有机碳
. 沉积学报,
1988, 6(2): 78-96.
|
[20] |
张秀莲.
碳酸盐岩中氧、碳稳定同位素与古盐度、古水温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5, 3(4): 1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