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剑, 周路, 刘金, 马聪, 卞保力, 李啸, 张宝真.
湖相热液白云岩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24, 42(1): 130-14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7
|
[2] |
杨朝屹, 夏青松, 杨鹏, 何成其, 刘芳兰, 卿山.
川西—川北地区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岩流体特征分析及复合成岩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1
|
[3] |
文华国, 霍飞, 郭佩, 甯濛, 梁金同, 钟怡江, 苏中堂, 徐文礼, 刘四兵, 温龙彬, 蒋华川.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21-13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1
|
[4] |
郑浩夫, 袁璐璐, 刘波, 张学丰, 沈瑛楚, 王远翀.
川西南中二叠统中粗晶白云石流体来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89-59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6
|
[5] |
郑剑锋, 陈永权, 黄理力, 严威, 倪新锋, 李保华, 郭晓燕.
苏盖特布拉克剖面肖尔布拉克组储层建模研究及其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3): 601-6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2
|
[6] |
尤东华, 韩俊, 胡文瑄, 陈强路, 曹自成, 席斌斌, 鲁子野.
塔里木盆地顺南501井鹰山组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成因
. 沉积学报,
2018, 36(6): 1206-12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92
|
[7] |
牟传龙, 王秀平, 梁薇, 王远翀, 门欣.
上扬子区灯影组白云岩葡萄体特征及成因初探——以南江杨坝地区灯影组一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097-111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4
|
[8] |
.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寒武—奥陶系白云岩结构特征及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38-549.
|
[9] |
常洪伦, 孔繁辉, 宋晓东, 赵晋, 李建锋, 杜俊, 王聪颖.
南非Postmasburg锰矿田白云岩的控矿作用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32-839.
|
[10] |
张学丰.
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及由此引发的孔隙分类问题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75-485.
|
[11] |
郭建军.
塔中奥陶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32-739.
|
[12] |
王兴志, 穆曙光, 方少仙, 黄继祥, 侯方浩.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49-554.
|
[13] |
吴光红, 张宝民, 边立曾, 刘静江.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灰泥丘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1999, 17(2): 198-203.
|
[14] |
张晓宝.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部中二叠流芦草沟组黑色页岩中白云岩夹层的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93, 11(2): 133-140.
|
[15] |
史基安.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和古生代白云岩成因及其储集性
. 沉积学报,
1993, 11(2): 43-50.
|
[16] |
雷怀彦, 朱莲芳.
四川盆地震旦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2): 69-78.
|
[17] |
陈明启.
川西南下二叠阳新统白云岩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89, 7(2): 45-50.
|
[18] |
曾允孚, 黄思静, H.Kulke, M.Sch nfeld.
四川甘溪泥盆系观雾山组白云岩特征与其形成条件的关系(英文)
. 沉积学报,
1988, 6(4): 12-21.
|
[19] |
余志伟.
江西萍乐坳陷西部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岩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3): 60-69.
|
[20] |
徐安顺.
海南岛排浦更新世现代白云岩特征及白云岩管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87, 5(4): 107-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