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振宇, 宁科科, 屈海洲, 胡安平, 张云峰, 陈薇, 罗新生, 张兴宇.
阿克苏地区寒武系肖尔布拉克组不同白云岩的孔隙特征、成因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56-2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7
|
[2] |
朱光有, 王萌.
原油中痕量金属卟啉分子组成分析新方法
. 沉积学报,
2023, 41(2): 610-6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9
|
[3] |
周汪洋, 段福才, 陈剑舜, 朱丽东, 李凤全, 王天阳.
H1事件时长江下游地区季风降水变化特征的石笋铀元素记录
. 沉积学报,
2021, 39(4): 932-94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7
|
[4] |
段知非, 李超, 毕磊, 何中发, 李芳亮, 杨守业.
崇明岛H12孔百年来长江入海沉积物来源变化及原因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204-121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2
|
[5] |
王香增, 陈治军, 任来义, 刘护创, 高怡文.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苏红图坳陷H井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5): 853-86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5
|
[6] |
吴其林, 但志伟, 肖为, 曾驿, 周小康, 侯志平.
珠江口盆地H区块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沉积学应用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4): 828-8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21
|
[7] |
陈仕臻, 林承焰, 任丽华, 刘文婧, 陈和平, 黄文松.
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的建立——以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H区块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5): 965-97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12
|
[8] |
.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17α(H)-重排藿烷类的分布及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90-796.
|
[9] |
.
有机质碳同位素热力学分馏与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88-593.
|
[10] |
岳长涛.
反应条件对有机硫化物形成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2): 402-409.
|
[11] |
黄思静.
碳酸盐倒退溶解模式的化学热力学基础〗——与H2S有关的溶解介质及其与CO2的对比
. 沉积学报,
2010, 28(1): 1-9.
|
[12] |
李绍虎.
对国外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的几点思考及L—H—T层序地层学
. 沉积学报,
2010, 28(4): 735-744.
|
[13] |
刘会平.
无机盐类对天然矿物低温催化混合酯生烃反应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86-890.
|
[14] |
郭沫贞.
〖HT2H〗低渗透砂岩油层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8, 26(3): 445-451.
|
[15] |
刘建华.
安塞油田H区开发中后期储层地质建模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10-115.
|
[16] |
朱光有.
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H2S气藏特征与TSR对烃类的消耗作用
. 沉积学报,
2006, 24(2): 300-308.
|
[17] |
卢双舫, 王子文, 付晓泰, 王振平.
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标定及其在热史恢复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6, 14(4): 24-30.
|
[18] |
徐丽娜.
辽河盆地石油卟啉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2): 99-105.
|
[19] |
邵宏舜, 王金旺, 何月英.
陆相原油卟啉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87, 5(4): 115-126.
|
[20] |
徐濂, 史瑾.
沉积岩中金属卟啉的质谱鉴定及其石油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84, 2(1): 2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