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碧珊, 徐榆婷, 廖正旭, 招佳彤, 邓家怡, 牛东风.
毛乌素沙漠南部古今沙丘微量元素对比分析
. 沉积学报,
2025,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02
|
[2] |
赵婉婷, 王艳茹, 谢远云, 迟云平, 康春国, 汪烨辉, 吴鹏, 孙磊, 魏振宇, 刘海金.
东北沙地化学风化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3
|
[3] |
郭凤战, 迟云平, 谢远云, 康春国, 刘若男, 孙磊, 吴鹏, 魏振宇, 刘海金.
浑善达克沙地地表沉积物空间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0
|
[4] |
刘作松, 易雪斐, 吉霞, 向建波.
地震触发下砂岩侵入体变形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530-154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13
|
[5] |
张文静, 李志忠, 靳建辉, 郑斐, 李志星, 徐晓琳, 程延.
海南岛东北海岸风沙沉积的光释光年代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4): 995-100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3
|
[6] |
谢远云, 孙磊, 康春国, 迟云平, 刘璐, 王嘉新, 杜慧荣.
松嫩沙地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71-7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5
|
[7] |
罗铃钞, 纪友亮, 段小兵, 刘龙松.
北海盆地维京地堑渐新统砂岩侵入体形态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186-11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0
|
[8] |
付旭东, 周广胜, 张新时.
浑善达克沙地沙丘剖面颜色变化的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1): 70-7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6
|
[9] |
牛东风, 李保生, 王丰年, 陈琼, 舒培仙, 温小浩, 陈敏.
微量元素记录的毛乌素沙漠全新世气候波动——以萨拉乌苏流域DGS1层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4): 735-74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2
|
[10] |
.
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沉积物化学特征及其气候变化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36-546.
|
[11] |
.
海岸沙丘表面现代风成沙地球化学元素分异的典型研究——以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横向沙脊为例
. 沉积学报,
2012, 30(4): 724-730.
|
[12] |
刘兴旺.
异常地热对烃源岩生烃的影响——以三塘湖盆地辉绿岩侵入体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4): 809-814.
|
[13] |
殷志强.
中国北方部分地区黄土、沙漠沙、湖泊、河流细粒沉积物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2): 343-351.
|
[14] |
隆 浩.
腾格里沙漠西北缘湖泊沉积记录的区域风沙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4): 626-631.
|
[15] |
来红州, 莫多闻, 李新坡.
洞庭盆地第四纪红土地层及古气候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30-137.
|
[16] |
江新胜, 徐金沙, 潘忠习.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沙漠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16-420.
|
[17] |
曹红霞, 张云翔, 岳乐平, 王煜.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地层粒度组成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82-486.
|
[18] |
方小敏, 李吉均, 周尚哲, 康世昌.
黄河源风沙沉积及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1): 40-44.
|
[19] |
鹿化煜, 安芷生, J. Vandenberghe, G. Nugteren, N. Mingaars, J. Schwan.
洛川黄土地层定年的一个模式及其初步应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50-152.
|
[20] |
赵景波.
黄土地层中的CaCO3与环境
. 沉积学报,
1993, 11(1): 136-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