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纪煊, 胡忠贵, 远光辉, 李世临, 张俊, 王文静, 张宸瑜.
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以四川盆地东部高台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4
|
[2] |
李迎瑞, 马奔奔, 陆永潮, 杨瑞彬, 耿锋, 沙旭光.
塔西南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热液流体识别及储层改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7
|
[3] |
赵佳如, 牛永斌, 王敏, 徐资璐, 崔胜利, 王培俊.
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
. 沉积学报,
2021, 39(2): 482-49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3
|
[4] |
熊连桥, 李建平, 谢晓军, 蔡露露, 廖计华, 许晓明.
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3): 767-7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5
|
[5] |
徐起浩.
无明显压实的滨海相沉积孔隙度识别及其机理与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6): 1091-110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97
|
[6] |
陈安清, 侯明才, 陈洪德, 徐胜林, 钟怡江, 刘文均.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勘探领域拓展历程及沉积学的基本驱动作用
. 沉积学报,
2017, 35(5): 1054-106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16
|
[7] |
刘鹏, 王晓锋, 房嬛, 郑建京, 李孝甫, 孟强.
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测试新方法
. 沉积学报,
2016, 34(1): 200-20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9
|
[8] |
.
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65-979.
|
[9] |
.
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1): 65-72.
|
[10] |
王 锋.
阿曼Daleel油田下白垩统Shuaiba组上段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07, 25(2): 192-200.
|
[11] |
薛海涛.
碳酸盐岩油源岩有机质丰度分级评价标准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82-786.
|
[12] |
李景贵.
海相碳酸盐岩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成熟度参数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80-483.
|
[13] |
李延钧, 陈义才, 徐志明, 吕强, 石晓英, 左智峰.
低丰度高演化海相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原生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46-150.
|
[14] |
黄杏珍, 闫存凤, 王随继, 邵宏舜, 妥进才, 王寿庆, 何祖荣.
苏打湖型的湖相碳酸盐岩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28-733.
|
[15] |
周士涛, 万光权, 刘永康.
碳酸盐岩有机质成熟度离子探针的判别
. 沉积学报,
1997, 15(2): 31-34.
|
[16] |
冉启全, 李士伦, 顾小芸.
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沉积微相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86-191.
|
[17] |
王硕儒, 范德江, 汪丙柱.
岩相识别的神经网络计算
. 沉积学报,
1996, 14(4): 154-160.
|
[18] |
朱莲芳.
中国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
. 沉积学报,
1995, 13(2): 140-149.
|
[19] |
卢武长, 崔秉荃, 杨绍全, 张平.
甘溪剖面泥盆纪海相碳酸盐岩的同位素地层曲线
. 沉积学报,
1994, 12(3): 12-20.
|
[20] |
张水昌, 童箴言.
海相碳酸盐岩中矿物结合有机质的组成及成烃演化
. 沉积学报,
1992, 10(1): 7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