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吉, 朱丽东, 禹蕊斐, 杜广琴.
南方加积型红土化学风化的非纬向地带性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7
|
[2] |
孟宪新, 卢鸿, 敖添, 彭平安.
大环烷烃类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9
|
[3] |
张晓, 朱丽东, 李凤全, 马桢桢, 熊文婷, 贾佳, 王琳怡.
0.44 Ma以来南方风尘加积型红土物源分析:重矿物和碎屑锆石年代学证据
. 沉积学报,
2022, 40(2): 494-5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9
|
[4] |
邱余波, 伊海生, 张占峰, 王果, 刘俊平, 蒋宏, 张虎军, 李彦龙, 郝以泽.
伊犁盆地阔斯加尔地区西山窑组下段岩性岩相特征及与铀成矿关系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87-6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7
|
[5] |
.
南黄海柱状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08-119.
|
[6] |
.
构造驱动大巴山前陆烃类流体排泄: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证据
. 沉积学报,
2013, 31(3): 516-526.
|
[7] |
李宏涛.
鄂尔多斯北部直罗组中烃类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67-473.
|
[8] |
朱光有.
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H2S气藏特征与TSR对烃类的消耗作用
. 沉积学报,
2006, 24(2): 300-308.
|
[9] |
林卫东, 沈平, 徐永昌, 周永章.
南海中部近代沉积物中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70-174.
|
[10] |
蔡春芳, 顾家裕, 蔡洪美.
塔中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1, 19(1): 60-65.
|
[11] |
孙旭光, 王关玉, 金奎励.
贵州水城煤中基质镜质体生烃潜力、烃类组成及生烃模式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90-594.
|
[12] |
高先志.
利用甲烷碳同位素研究混合气的混合体积
. 沉积学报,
1997, 15(2): 63-65.
|
[13] |
王一刚, 刘志坚, 文应初.
川东石炭系储层有机包裹体、储层沥青与烃类运聚关系
. 沉积学报,
1996, 14(4): 77-83.
|
[14] |
王春江, 夏燕青.
吐哈盆地侏罗系褐煤中脱A环芳香三萜烃类的检出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38-146.
|
[15] |
陈践发, 李春园, 沈平, 应光国.
煤型气烃类组分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2): 59-69.
|
[16] |
吴庆余, 章冰, 盛国英, 傅家谟.
枯草杆菌及其热解物烃类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18-123.
|
[17] |
董麒, 叶大年.
有机化合物分子体积的加和性 Ⅱ.常见官能团的拓扑体积
. 沉积学报,
1993, 11(1): 1-11.
|
[18] |
王万春, 徐永昌.
辽河盆地烃类气体组分及同位素组成
. 沉积学报,
1992, 10(2): 135-142.
|
[19] |
华保钦, 林锡祥.
新疆准噶尔盆地克-乌大逆掩断裂带烃类热成熟作用
. 沉积学报,
1987, 5(2): 45-56.
|
[20] |
傅家谟, 刘德汉.
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Ⅱ)——煤成烃类与层控矿床
. 沉积学报,
1983, 1(4): 1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