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康乐, 高岗, 刘诗局, 王成云, 程光瑾, 胡丹丹.
缝合线中有机质来源、流体运移以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2): 661-67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75
|
[2] |
付广.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10, 28(1): 201-207.
|
[3] |
付广.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2): 355-360.
|
[4] |
.
莱阳凹陷烃源岩中的石油包裹体及油气初次运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63-167.
|
[5] |
曹 剑.
准噶尔盆地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99-406.
|
[6] |
廖玉宏, 耿安松, 卢家烂.
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5): 756-762.
|
[7] |
.
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756-762.
|
[8] |
宫秀梅, 曾溅辉, 金之钧.
渤南洼陷深层(沙三/沙四段)原油—水—岩石相互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20-428.
|
[9] |
苗建宇, 祝总祺, 刘文荣, 卢焕勇.
泥岩有机质的赋存状态与油气初次运移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69-175.
|
[10] |
江德昕, 王永栋, 魏江.
塔里木盆地石油运移的孢粉学证据
. 沉积学报,
2002, 20(3): 524-528.
|
[11] |
史基安, 邓津辉, 曾凡刚, 王琪.
石油二次运移物理模拟及运移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33-338.
|
[12] |
陈庆春, 林玉祥, 唐洪三.
临南地区石油运移方向与成藏期次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4): 611-616.
|
[13] |
曾溅辉, 王洪玉.
反韵律砂层石油运移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92-597.
|
[14] |
罗明高, 黄健全, 唐洪.
油气在储层孔喉中的微观运移机理探讨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69-272.
|
[15] |
林锡祥, 华保钦, 杨小梅.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绥德地区古生界天然气运移和聚集的数值模拟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39-148.
|
[16] |
卢双舫, 黄第藩, 程克明, 姜春庆.
煤成油生成和运移的模拟实验研究 Ⅲ.甾、萜标记物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5, 13(4): 93-99.
|
[17] |
华保钦, 林锡祥, 杨小梅.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负压气藏及运移
. 沉积学报,
1994, 12(2): 105-113.
|
[18] |
赵杏媛.
粘土矿物在油气初次运移中作用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90, 8(2): 67-73.
|
[19] |
华保钦, 林锡祥.
酒西盆地石油运移若干问题的讨论
. 沉积学报,
1989, 7(1): 39-47.
|
[20] |
王行信.
蒙脱石的成岩演变与石油的初次运移
. 沉积学报,
1985, 3(1): 8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