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侯阳红, 康志宏, 赵晨君, 余旭东, 王恩博.
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86-89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6
|
[2] |
陈超, 潘志龙, 修迪, 魏文通, 张金龙, 张欢, 王硕, 常致凯, 王仁霞.
北山地区红柳园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及源区构造背景分析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70-47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5
|
[3] |
王卓卓, 施立志, 张永生, 陈代钊, 梁江平.
湘桂地区泥盆纪硅岩Rb-Sr、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沉积背景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79-68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6
|
[4] |
.
贺兰山地区中奥陶统樱桃沟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 沉积学报,
2014, 32(2): 205-217.
|
[5] |
.
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13, 31(2): 374-383.
|
[6] |
.
惠州凹陷HZ21钻孔珠江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3): 440-449.
|
[7] |
齐跃春.
漠河盆地依列克得组火山活动间歇期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64-172.
|
[8] |
徐亚军.
甘肃靖远上泥盆统沙流水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1, 29(1): 41-54.
|
[9] |
王立成.
西藏措勤盆地色林错凹陷郎山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199-1207.
|
[10] |
杨瑞东.
贵州清镇陡山沱组帽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中藻类化石Beltanelliodes podolicus发现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050-1056.
|
[11] |
王铜山.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气源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2): 340-348.
|
[12] |
赵小明.
青海南部治多—杂多地区石炭纪—三叠纪砂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背景探讨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1-20.
|
[13] |
张水昌, 龚再升, 梁狄刚, 吴克强, 汪建蓉, 宋孚庆, 王培荣, 王汇彤, 何忠华.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系统地球化学-Ⅰ:油组划分、油源对比及混源油确定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15-26.
|
[14] |
刘文汇, 张殿伟, 王晓锋, 南青云.
天然气气-源对比的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27-32.
|
[15] |
解启来, 陈多福, 漆亮, 陈先沛.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期后变化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27-633.
|
[16] |
杨家静, 王一刚, 王兰生, 文应初, 刘划一, 周国源.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49-353.
|
[17] |
陈刚.
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陆源碎屑成分及其构造属性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09-413.
|
[18] |
朱立华, 张传林, 仲健华, 邹成娟, 高南华.
下扬子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沉积构造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355-360.
|
[19] |
李永铁.
新疆博罗霍洛山地区上志留统博罗霍洛山组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 沉积学报,
1995, 13(1): 110-116.
|
[20] |
周永章, 涂光炽, Edward H. CHOWNJayanta GUHA, 卢焕章.
粤西古水剖面震旦系顶部层状硅岩的热水成因属性: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 沉积学报,
1994, 12(3): 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