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扬明, 郝芳, 邹华耀, 李平平, 胡东风.
川北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重排藿烷组成变化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137-11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8
|
[2] |
占王忠, 谭富文.
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与烃源岩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76-88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3
|
[3] |
陈治军, 王志伟, 张少清, 高怡文, 韩长春, 李科社.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51-4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4
|
[4] |
赵坤, 李婷婷, 朱光有, 张志遥, 李婧菲, 王鹏举, 闫慧慧, 陈永进.
中国华南渝东北城口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环境与形成机制
. 沉积学报,
2020, 38(5): 1111-11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2
|
[5] |
惠荣耀, 丁安娜.
微生物改造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油气的生成
. 沉积学报,
2019, 37(2): 424-43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03
|
[6] |
张敏, 李谨, 陈菊林.
热力作用对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形成的作用
. 沉积学报,
2018, 36(5): 1033-10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3
|
[7] |
江凯禧, 姚长华, 郭清正, 胡云亭, 赵才顺, 李鸿儒, 朱泽栋, 何文祥, 肖飞, 彭超.
印度扇深水区古—始新统烃源岩特征及发育模式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85-7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8
|
[8] |
储呈林, 陈强路, 张博, 史政, 姜海健, 杨鑫.
热液活动对东二沟剖面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形成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6, 34(4): 803-81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20
|
[9] |
牛杏, 杨香华, 李丹, 常吟善, 胡孝林, 许晓明.
North Carnarvon盆地三叠系沉积格局转换与烃源岩发育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88-1200.
|
[10] |
王志勇.
东疆地区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84-191.
|
[11] |
王作栋.
低演化烃源岩有机质微生物降解的生标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44-1249.
|
[12] |
王作栋.
烃源岩中C19~C29甾烷系列和25降藿烷系列的检出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0-185.
|
[13] |
王建.
晋县凹陷赵7井原油中异常高丰度地芰烷化合物 的检出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 沉积学报,
2009, 27(2): 372-379.
|
[14] |
李双建.
南方海相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优质烃源岩 发育的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72-880.
|
[15] |
陈文彬.
北羌塘盆地布曲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5): 808-814.
|
[16] |
田云涛.
桂西南柳桥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71-677.
|
[17] |
范 明.
松潘阿坝地区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40-445.
|
[18] |
郭建军.
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上二叠统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探方向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46-455.
|
[19] |
杨家静, 王一刚, 王兰生, 文应初, 刘划一, 周国源.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49-353.
|
[20] |
张枝焕, 杨藩, 李东明, 方朝亮.
中国新生界咸水湖相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19-12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