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付秀丽, 蒙启安, 文政, 白月, 高波, 苏杨鑫.
松辽盆地白云岩沉积环境及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24, 42(1): 113-1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8
|
[2] |
周振永, 李德勇, 段驰宇, 任操, 揭琼, 戴明辉, 程宏岗.
廊固凹陷扇三角洲沉积及成藏模式—— 以旧州-万庄地区沙河街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9
|
[3] |
孔令武, 赵红岩, 梁建设, 程涛, 王嘉, 赵佳奇, 喻英梅.
转换大陆边缘盆地深水浊积砂岩油气成藏差异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22, 40(1): 244-2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4
|
[4] |
高岗, 向宝力, 李涛涛, 任江玲, 孔玉华.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系统的成藏特殊性
. 沉积学报,
2017, 35(4): 824-83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6
|
[5] |
曹怀仁, 胡建芳, 席党鹏, 彭平安, 雷艳.
松辽盆地后金沟剖面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43-105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20
|
[6] |
.
页岩能源共生矿产成矿(藏)地质条件研究——以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93-600.
|
[7] |
陈方文, 卢双舫, 丁雪.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中浅层烃源岩生烃量评价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81-1187.
|
[8] |
.
松辽盆地嫩江组层序构型及其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920-927.
|
[9] |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石油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83-692.
|
[10] |
.
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99-404.
|
[11] |
.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探讨
. 沉积学报,
2012, 30(4): 706-715.
|
[12] |
孙 雨.
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60-768.
|
[13] |
张世广.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朝阳沟油田朝1—朝气3区块扶余油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58-469.
|
[14] |
王雅春.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52-759.
|
[15] |
王颖, 王英民, 王晓洲, 辛仁臣, 赵志魁, 赵占银.
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其对地层分布模式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98-506.
|
[16] |
邹才能, 王兆云, 徐冠军, 吴小洲, 孙效东, 王建伟.
松辽盆地西斜坡稠油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00-706.
|
[17] |
辛仁臣, 蔡希源, 王英民.
松辽坳陷深水湖盆层序界面特征及低位域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4, 22(3): 387-392.
|
[18] |
李春园, 王先彬, 夏新宇.
甲烷及其同系物δ13C值反序排列特征的数值模拟与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藏探讨
. 沉积学报,
1999, 17(2): 306-311.
|
[19] |
吕修祥.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油气聚集与分布
. 沉积学报,
1998, 16(1): 64-69.
|
[20] |
魏魁生, 叶淑芬, 郭占谦, 徐宏, 任延广, 王玉华, 孙显义.
松辽盆地白垩系非海相沉积层序模式
. 沉积学报,
1996, 14(4): 5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