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廖慧鸿, 苏中堂, 马慧, 孙珮婕.
滇东北地区晚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消亡的古环境因素
. 沉积学报,
2024, 42(2): 434-44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4
|
[2] |
路淑毅, 杨斌, 李胜荣, 宋香锁, 杜圣贤, 高建飞, 张尚坤, 李明慧, 张伟林.
鲁西南单县盆地钻孔记录的古近纪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2): 498-5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90
|
[3] |
左景勋, 朱学剑, 陈泳霖, 翟文建.
华北寒武纪苗岭世晚期δ13C演化及生态环境特征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89-30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2
|
[4] |
高远, CarrollAlan R., 王成善.
异整合面——古环境剧变的地层记录
. 沉积学报,
2021, 39(1): 46-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8
|
[5] |
陈伟, 李璇, 曾亮, 王庆同, 焦学尧, 杨平, 江小青, 马锦龙.
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壳微量元素古环境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92-10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92
|
[6] |
陈应权, 马利涛, 彭琳, 刘军, 张立, 范俊杰, 闫德飞.
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阿干镇似银杏(Ginkgoites aganzhenensis Yang)的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1): 57-6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06
|
[7] |
肖良, 漆亚玲, 马文忠, 李相传, 郭俊锋, 孙楠, 姚肖永.
吐哈盆地北缘中侏罗世植物化石稳定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89-4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7
|
[8] |
陈晓辉, 李日辉, 蓝先洪, 王燕.
MIS3中期以来北黄海中部陆架古环境演化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02-11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9
|
[9] |
徐方建.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18-127.
|
[10] |
宋春晖.
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1): 94-103.
|
[11] |
张西营.
德令哈盆地尕海湖DG03孔岩芯矿物组合与古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67-773.
|
[12] |
解三平, 孙柏年, 阎德飞, 丛培允, 肖良, 韦利杰.
滇西新近纪植物气孔、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6): 883-888.
|
[13] |
弓虎军, 张云翔, 黄雷.
甘肃临夏盆地新近纪红粘土粒度组成的古环境意义①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60-267.
|
[14] |
段毅, 彭德华, 张晓宝, 周世新, 王智平, 张辉.
柴达木盆地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与成因类型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55-359.
|
[15] |
马兰花, 段毅, 宋之光.
南沙海域柱状沉积物中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特征与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94-797.
|
[16] |
闫存凤, 黄杏珍, 王随继.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碳酸盐岩系藻类组合及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57-62.
|
[17] |
陈庆强, 李从先.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与古环境初探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79-87.
|
[18] |
范善发, 周中毅, 潘长春.
应用生物标志物评价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物的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S1): 44-51.
|
[19] |
费富安.
对苏北含油盆地下第三系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1): 21-28.
|
[20] |
李任伟, 李哲, 王志珍, 林大兴.
分子化石指标在中国东部盆地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88, 6(4): 108-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