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立东, 杨亮, 李笑梅, 周翔, 胡博, 蔡壮, 杜影.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烃源岩形成古环境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24, 42(5): 1753-176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17
|
[2] |
廖慧鸿, 苏中堂, 马慧, 孙珮婕.
滇东北地区晚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消亡的古环境因素
. 沉积学报,
2024, 42(2): 434-44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4
|
[3] |
路淑毅, 杨斌, 李胜荣, 宋香锁, 杜圣贤, 高建飞, 张尚坤, 李明慧, 张伟林.
鲁西南单县盆地钻孔记录的古近纪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2): 498-5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90
|
[4] |
左景勋, 朱学剑, 陈泳霖, 翟文建.
华北寒武纪苗岭世晚期δ13C演化及生态环境特征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89-30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2
|
[5] |
高远, CarrollAlan R., 王成善.
异整合面——古环境剧变的地层记录
. 沉积学报,
2021, 39(1): 46-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8
|
[6] |
陈伟, 李璇, 曾亮, 王庆同, 焦学尧, 杨平, 江小青, 马锦龙.
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壳微量元素古环境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92-10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92
|
[7] |
肖良, 漆亚玲, 马文忠, 李相传, 郭俊锋, 孙楠, 姚肖永.
吐哈盆地北缘中侏罗世植物化石稳定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89-4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7
|
[8] |
徐方建.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18-127.
|
[9] |
宋春晖.
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1): 94-103.
|
[10] |
张中宁.
塔北隆起深层海相油藏中原油及族组分碳同位素组成的纵向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4): 709-714.
|
[11] |
张西营.
德令哈盆地尕海湖DG03孔岩芯矿物组合与古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67-773.
|
[12] |
.
塔里木盆地深层烃源岩可溶有机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769-773.
|
[13] |
解三平, 孙柏年, 阎德飞, 丛培允, 肖良, 韦利杰.
滇西新近纪植物气孔、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6): 883-888.
|
[14] |
弓虎军, 张云翔, 黄雷.
甘肃临夏盆地新近纪红粘土粒度组成的古环境意义①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60-267.
|
[15] |
段毅, 彭德华, 张晓宝, 周世新, 王智平, 张辉.
柴达木盆地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与成因类型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55-359.
|
[16] |
马兰花, 段毅, 宋之光.
南沙海域柱状沉积物中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特征与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94-797.
|
[17] |
陈庆强, 李从先.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与古环境初探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79-87.
|
[18] |
范善发, 周中毅, 潘长春.
应用生物标志物评价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物的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S1): 44-51.
|
[19] |
费富安.
对苏北含油盆地下第三系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1): 21-28.
|
[20] |
李任伟, 李哲, 王志珍, 林大兴.
分子化石指标在中国东部盆地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88, 6(4): 108-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