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扬明, 郝芳, 邹华耀, 李平平, 胡东风.
川北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重排藿烷组成变化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137-11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8
|
[2] |
董宏坤, 万世明, 刘喜停.
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172-118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8
|
[3] |
陈治军, 王志伟, 张少清, 高怡文, 韩长春, 李科社.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51-4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4
|
[4] |
赵青芳, 李双林, 温珍河, 龚建明, 肖国林, 吴亮亮.
北黄海盆地LV井侏罗系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94-80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9
|
[5] |
.
成熟度对陆相烃源岩可溶有机质Pr/Ph比值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82-188.
|
[6] |
.
烃源岩有限空间温压共控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5): 955-963.
|
[7] |
付广.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2): 355-360.
|
[8] |
.
莱阳凹陷烃源岩中的石油包裹体及油气初次运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63-167.
|
[9] |
廖玉宏, 耿安松, 卢家烂.
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5): 756-762.
|
[10] |
杜丽, 李立武, 孟仟祥, 房玄, 丁万仁, 王广.
饱和烃经5à分子筛络合前后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4): 747-752.
|
[11] |
苗建宇, 祝总祺, 刘文荣, 卢焕勇.
泥岩有机质的赋存状态与油气初次运移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69-175.
|
[12] |
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马晓昌, 句礼荣.
牛庄洼陷南斜坡未熟-低熟烃源岩排烃特征探讨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61-168.
|
[13] |
肖中尧, 唐友军, 侯读杰, 张秋茶, 王福焕, 卢玉红.
柯克亚凝析油气藏的油源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4): 716-720.
|
[14] |
熊永强, 耿安松, 盛国英, 傅家谟.
生排烃过程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69-473.
|
[15] |
柳广弟, 高岗, 王晖.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82-485.
|
[16] |
张文正, 昝川莉.
烃源岩残留沥青中正构烷烃分子的碳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12-215.
|
[17] |
柳广弟, 黄志龙, 郝石生.
烃源岩生排烃组分法模型研究与应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30-133.
|
[18] |
杨家静, 胡伯良.
吐哈盆地原油和烃源岩单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油源对比探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07-211.
|
[19] |
张文正, 昝川莉, 李先奇, 关德师, 戴金星, 徐永昌.
塔里木盆地凝析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与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1995, 13(4): 109-115.
|
[20] |
赵杏媛.
粘土矿物在油气初次运移中作用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90, 8(2): 67-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