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勇, 高小洋, 何文祥, 李顺利, 朱建斌, 司锦, 陆雨诗.
利用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建立曲流河地质模型
. 沉积学报,
2024, 42(1): 201-2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6
|
[2] |
牛永斌, 荆楚涵, 邵威猛, 程怡高, 李志远.
生物扰动油气水储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934-195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0
|
[3] |
韩志宇, 王非, 师文贝.
沉积岩定年及应用:问题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2, 40(2): 360-3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1
|
[4] |
王学天, 邵龙义, Kenneth A. Eriksson, 胡修棉, 刘钦甫, 鲁静.
基于定量古地理的BQART模型深时古地势重建方法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461-14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5
|
[5] |
周川闽, 张志杰, 邱振, 成大伟, 袁选俊, 刘银河, 黄秀.
细粒沉积物理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1): 253-2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0
|
[6] |
赵建华, 金之钧.
泥岩成岩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1): 58-7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3
|
[7] |
李泉泉, 鲍志东, 肖毓祥, 陈建阳, 李忠诚, 王振军, 刘敏昭, 李卓伦, 许西挺, 操凡.
混合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53-1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40
|
[8] |
赵佳如, 牛永斌, 王敏, 徐资璐, 崔胜利, 王培俊.
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
. 沉积学报,
2021, 39(2): 482-49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3
|
[9] |
文华国, 霍飞, 郭佩, 甯濛, 梁金同, 钟怡江, 苏中堂, 徐文礼, 刘四兵, 温龙彬, 蒋华川.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21-13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1
|
[10] |
马瑞丰, 张威, 刘亮, 杨蝉玉.
沉积植物古DNA技术在古植被重建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179-11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21
|
[11] |
成 玮.
黄河三角洲现代泥质沉积物非构造裂缝空间展布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63-373.
|
[12] |
朱锐.
正弦曲线型地层基准面旋回一维定量理论模型的建立
. 沉积学报,
2009, 27(1): 64-69.
|
[13] |
潘文庆.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热液岩溶的特征及地质模型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83-994.
|
[14] |
周瑶琪, 赵振宇, 马晓鸣, 冀国盛.
水下收缩裂隙沉积模式及定量化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5): 672-680.
|
[15] |
罗明高, 黄键全, 唐洪.
油气聚集微观定量模型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51-156.
|
[16] |
薛良清.
成因层序地层学的回顾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84-488.
|
[17] |
张昌民, 徐龙, 林克湘, 刘怀波, 裘亦楠.
青海油砂山油田第68层分流河道砂体解剖学
. 沉积学报,
1996, 14(4): 70-76.
|
[18] |
雷怀彦, 吉利明, 房玄.
定量描述储层的新途径──成因法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81-185.
|
[19] |
王建国, 王林凤, 王德发.
扇前辫状河储层地质模型建立初探──以阜新盆地海洲露头砂体研究为例
. 沉积学报,
1995, 13(1): 41-47.
|
[20] |
于兴河, 王德发, 孙志华.
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岩相、层序特征及储层地质模型──内蒙古贷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考察
. 沉积学报,
1995, 13(1): 48-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