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常西玲, 郭进京, 常璐璐, 吴彦旺, 徐梦婧.
西秦岭北缘渐新世砾岩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495-15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9
|
[2] |
张晶, 李双文, 袁淑琴, 龙礼文, 姚军, 王菁.
地震沉积学在识别重力流沉积体系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5, 33(3): 578-58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6
|
[3] |
.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24-833.
|
[4] |
.
西宁和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39-148.
|
[5] |
陈守建.
昆仑造山带早—中泥盆世沉积特征及盆地性质探讨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41-551.
|
[6] |
岳信东.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沉积相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93-601.
|
[7] |
李 玮.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古水流样式转折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83-292.
|
[8] |
赖生华.
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63-670.
|
[9] |
李 勇.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挤压作用的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6, 24(2): 153-164.
|
[10] |
戴传瑞, 张廷山, 郑华平, 叶舟, 梁兴, 姜照勇, 黄世伟, 胡清雄.
盆山耦合关系的讨论——以洞庭盆地与周边造山带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5): 657-665.
|
[11] |
来红州, 莫多闻, 李新坡.
洞庭盆地第四纪红土地层及古气候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30-137.
|
[12] |
余心起, 舒良树, 颜铁增, 祖辅平.
赣杭构造带红层盆地原型及其沉积作用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2-20.
|
[13] |
李继亮, 肖文交, 闫臻.
盆山耦合与沉积作用
. 沉积学报,
2003, 21(1): 52-60.
|
[14] |
王清晨, 李忠.
盆山耦合与沉积盆地成因
. 沉积学报,
2003, 21(1): 24-30.
|
[15] |
许淑梅, 翟世奎, 李三忠, 周立宏.
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分析及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63-367.
|
[16] |
杨玉峰, 陈树民.
乌尔逊凹陷北部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22-429.
|
[17] |
李捷, 王海云.
东北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91-595.
|
[18] |
李增学, 魏久传, 兰恒星, 李守春.
山东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低水位和扩张体系域聚煤作用分析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47-251.
|
[19] |
于兴河, 王德发, 孙志华.
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岩相、层序特征及储层地质模型──内蒙古贷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考察
. 沉积学报,
1995, 13(1): 48-58.
|
[20] |
肖海燕.
松辽盆地东部断陷盆地天然气特征及气源探讨
. 沉积学报,
1994, 12(3): 9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