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梦茹, 唐友军, 杨易卓, 于瑾.
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原油芳烃馏分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4, 42(1): 266-28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6
|
[2] |
朱扬明, 郝芳, 邹华耀, 李平平, 胡东风.
川北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重排藿烷组成变化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137-11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8
|
[3] |
陈治军, 王志伟, 张少清, 高怡文, 韩长春, 李科社.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51-4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4
|
[4] |
陈文彬, 付修根, 谭富文, 曾胜强, 冯兴雷, 宋春彦, 王东.
羌塘盆地二叠系白云岩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611-62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8
|
[5] |
杨永才, 李友川, 孙玉梅, 吴克强, 刘丽芳.
四环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中国东部断陷湖盆新分子化石
. 沉积学报,
2017, 35(4): 834-84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7
|
[6] |
张焕旭, 陈世加, 杨迪生, 马捷, 关新, 邹贤利, 黄海.
东道海子凹陷周缘构造油气源对比及勘探潜力分析
. 沉积学报,
2017, 35(2): 393-40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16
|
[7] |
赵青芳, 李双林, 温珍河, 龚建明, 肖国林, 吴亮亮.
北黄海盆地LV井侏罗系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94-80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9
|
[8] |
马立元, 尹航, 陈纯芳, 尹伟.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2): 416-4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21
|
[9] |
.
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13, 31(2): 374-383.
|
[10] |
.
酒西坳陷与酒东坳陷下白垩统生烃条件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92-398.
|
[11] |
段毅.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与源岩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64-171.
|
[12] |
杨少勇.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两类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的 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4): 688-696.
|
[13] |
李宏涛.
鄂尔多斯北部直罗组中烃类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67-473.
|
[14] |
李景贵, 郑建京, 刘文汇, 陈国俊, 孟自芳.
塔北、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及其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
. 沉积学报,
2004, 22(2): 348-353.
|
[15] |
邹才能, 王兆云, 徐冠军, 吴小洲, 孙效东, 王建伟.
松辽盆地西斜坡稠油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00-706.
|
[16] |
杨玉峰, 王占国, 张维琴.
松辽盆地湖相泥岩地层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层序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40-344.
|
[17] |
杨智明, 王琪, 史基安, 李曼茹, 王雷.
酒西坳陷青西凹陷富油的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95-700.
|
[18] |
妥进才, 曾凡刚, 黄杏珍, 马万怡.
泌阳凹陷—湖相碳酸盐岩生油的一个实例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64-69.
|
[19] |
肖贤明, 金奎励.
中国陆相源岩显微组分的分类及其岩石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0, 8(3): 22-34.
|
[20] |
黄第藩, 张大江, 李晋超, 黄晓明, 周翥虹.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1989, 7(2): 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