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倪和平, 毕磊, 郭玉龙, 何中发, 杨守业.
长江口沉积物化学相态分析及主泓变迁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43-25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84
|
[2] |
肖春晖, 王永红, 林间.
近1 Ma以来帕里西维拉海盆沉积物物源和古气候:粒度和黏土矿物特征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22, 40(2): 508-5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1
|
[3] |
林旭, 陈济鑫, 吴中海, 刘海金, 张洋.
现代河流碎屑磷灰石原位地球化学分析——对长江物源示踪研究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22, 40(4): 861-8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03
|
[4] |
郭望, 张卫刚, 李玉宏, 雷迅, 李永红, 陈刚, 张云鹏, 陈磊, 徐学敏.
柴北缘大煤沟组七段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对中侏罗世晚期物源及风化作用的指示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3): 676-6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3
|
[5] |
丛静艺, 袁忠鹏, 胡刚, 毕世普, 张勇, 王永红, 马晓红, 江云水, 宁泽.
长江远端三角洲多源沉积分异作用及其动力机制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28-5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4
|
[6] |
邱红, 邹立, 张民生, 朱超祁, 贾永刚.
南海北部油气缓释环境沉积物脂类化合物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2): 416-4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7
|
[7] |
杨梅, 洪天求, 徐锦龙, 李秀财, 罗雷.
皖南志留系唐家坞组物源分析:来自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制约
. 沉积学报,
2018, 36(1): 42-56.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07
|
[8] |
孙维萍, 扈传昱, 韩正兵, 翁焕新, 陈际雨, 潘建明.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08-31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9
|
[9] |
席雅娟, 师育新, 戴雪荣, 刘朝, 吴紫阳.
杭州湾潮滩沉积物黏土矿物空间差异与物源指示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15-3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0
|
[10] |
张凯棣, 李安春, 董江, 张晋.
东海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
. 沉积学报,
2016, 34(5): 902-91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9
|
[11] |
.
长江上游水系沉积物锶—钕同位素组成及物源示踪
. 沉积学报,
2014, 32(2): 290-295.
|
[12] |
.
辽东湾周边河流沉积物碎屑矿物组成及其物源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63-671.
|
[13] |
乔淑卿.
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悬浮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54-362.
|
[14] |
何梦颖.
长江流域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44-551.
|
[15] |
齐红艳.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pH、Eh分布及制约因素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20-827.
|
[16] |
樊庆云.
南海湖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其对水质影响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4): 612-618.
|
[17] |
.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全磷的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79-584.
|
[18] |
李双建.
碎屑重矿物分析对库车坳陷白垩—第三纪物源变化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6, 24(1): 28-35.
|
[19] |
王永红, 沈焕庭, 张卫国.
长江与黄河河口沉积物磁性特征对比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58-663.
|
[20] |
王先兰.
南极长城湾及其附近沉积物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1991, 9(4): 4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