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煜道, 谭红兵, 丛培鑫, 石智伟, 杨俊颖.
西藏羊八井—当雄断裂带地热系统B、Li、Rb、Cs富集机制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239-125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9
|
[2] |
黄若鑫, 张昌民, 冯文杰.
冲断带构造作用控制下的分支河流体系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2, 40(1): 166-18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9
|
[3] |
孙辉, 刘少治, 邵大力, 吕福亮, 许小勇, 左国平, 刘艳红, 王雪峰.
东非鲁武马盆地海底旋回坎沉积演化及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21, 39(2): 446-45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14
|
[4] |
孙辉, 刘少治, 马宏霞, 鲁银涛, 许小勇.
东非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体系粗粒浊流沉积物波特征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63-77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0
|
[5] |
.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54-765.
|
[6] |
.
山东省平邑盆地古近系湖相核形石特征及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2): 259-268.
|
[7] |
.
浙江桐村寒武系大陈岭组地震驱动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2012, 30(5): 795-805.
|
[8] |
倪新锋.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65-474.
|
[9] |
王力.
济阳坳陷孤西断裂带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72-179.
|
[10] |
冯仁蔚 王兴志 张 帆.
四川西南部周公山及邻区“峨眉山玄武岩”特征及储集性能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6): 913-924.
|
[11] |
夏青松.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46-252.
|
[12] |
田洪水, 王金光, 吕明英, 王立法.
山东安丘古近纪冲积层中的地震记录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47-453.
|
[13] |
马锦龙, 陶明信, 叶先仁, 张小军.
郯庐断裂带中段幔源包体单矿物中的气体释放特征与成因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76-181.
|
[14] |
邹才能, 王兆云, 徐冠军, 吴小洲, 孙效东, 王建伟.
松辽盆地西斜坡稠油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00-706.
|
[15] |
刘国生, 朱光, 王道轩, 宋传中, 牛漫兰.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走滑运动与合肥盆地的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67-273.
|
[16] |
汤良杰, 金之钧.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牙哈断裂带负反转过程与油气聚集
. 沉积学报,
2000, 18(2): 302-309.
|
[17] |
周劲松, 赵澄林, 余丙俊, 孔维芳.
陕甘宁盆地中部马五段上部准层序划分及其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47-751.
|
[18] |
华保钦.
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
. 沉积学报,
1995, 13(2): 77-85.
|
[19] |
张文正, 昝川莉, 李先奇, 关德师, 戴金星, 徐永昌.
塔里木盆地凝析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与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1995, 13(4): 109-115.
|
[20] |
华保钦, 林锡祥.
新疆准噶尔盆地克-乌大逆掩断裂带烃类热成熟作用
. 沉积学报,
1987, 5(2): 4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