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玉文, 桂志先, 欧荣生, 陈旭, 宋昊, 柯钦, 董孟玲.
南亚S区块滨岸砂坝储层描述及内幕差异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22, 40(3): 838-84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6
|
[2] |
李志扬.
陆棚海泥岩的岩相特征及沉积过程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68-1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6
|
[3] |
商晓飞, 郭颖, 侯加根, 段太忠, 赵磊.
湖泊滨岸砂坝内部结构特征剖析及其地质意义——以峡山湖现代砂坝沉积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5): 877-8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7
|
[4] |
杨保明, 高抒, 周亮, 赵秧秧, 屠佳雨, 王成龙.
海南岛东南部海岸砂丘风暴冲越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133-114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5
|
[5] |
吕大炜, 李增学, 王东东, 刘海燕, 贾强, 王平丽, 于得明, 吴晓燕.
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微观沉积特征及成煤探讨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33-64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1
|
[6] |
刘 豪.
浅海陆棚环境下沉积坡折带及其对局部强制海退体系域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11, 29(5): 906-916.
|
[7] |
操应长.
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及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30-237.
|
[8] |
樊 馥.
孙吴—嘉荫盆地太平林场组烃源岩海侵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4): 650-656.
|
[9] |
傅 强.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海侵湖泊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80-385.
|
[10] |
胡剑风, 吕修祥, 赵风云, 陈元壮.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聚集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05, 23(4): 734-739.
|
[11] |
袁文芳, 陈世悦, 曾昌民.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海侵问题研究进展及展望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04-612.
|
[12] |
葛瑞全.
济阳坳陷新生界海绿石的存在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76-280.
|
[13] |
李增学, 余继峰, 郭建斌, 韩美莲.
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成煤作用机制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88-296,306.
|
[14] |
张鹏飞.
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25-128,136.
|
[15] |
蔡春芳, 顾家裕, 蔡洪美.
塔中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1, 19(1): 60-65.
|
[16] |
李增学, 魏久传, 韩美莲.
鲁西陆表海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海侵过程成煤特点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62-368.
|
[17] |
周世新, 李原, 张中宁, 罗斌杰, 袁剑英, 段毅.
库车坳陷中生代海侵事件对有机质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06-111.
|
[18] |
孟庆任, 胡健民.
一个由潮汐和风暴影响的滨岸和内陆棚沉积序列——豫西前寒武纪汝阳群
. 沉积学报,
1992, 10(1): 57-67.
|
[19] |
何起祥, 业冶铮, 张明书, 李浩.
受限陆表海的海侵模式
. 沉积学报,
1991, 9(1): 1-10.
|
[20] |
陈丽蓉, 董太禄, 黄求获, 申顺喜, 徐文强.
闽南-台湾浅滩陆架沉积砂中石英颗粒表面的微结构
. 沉积学报,
1985, 3(3): 4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