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梅晓敏, 蔡春芳.
冰消期气候控制中国海相烃源岩有机碳富集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4
|
[2] |
朱扬明, 郝芳, 邹华耀, 李平平, 胡东风.
川北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重排藿烷组成变化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137-11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8
|
[3] |
孔令武, 赵红岩, 梁建设, 程涛, 王嘉, 赵佳奇, 喻英梅.
转换大陆边缘盆地深水浊积砂岩油气成藏差异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22, 40(1): 244-2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4
|
[4] |
袁灵聪, 朱晓军, 蔡进功, 钟锴.
东海盆地长江坳陷美人峰组烃源岩沉积环境与生烃潜力评价
. 沉积学报,
2021, 39(2): 506-51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16
|
[5] |
厚刚福, 宋兵, 倪超, 陈薇, 王力宝, 窦洋, 李亚哲, 彭博.
致密油源储配置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078-108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2
|
[6] |
陈治军, 王志伟, 张少清, 高怡文, 韩长春, 李科社.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51-4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4
|
[7] |
刘得光, 周路, 李世宏, 马万云, 郭文建.
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特征与生烃模式
. 沉积学报,
2020, 38(5): 946-95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5
|
[8] |
高岗, 向宝力, 李涛涛, 任江玲, 孔玉华.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系统的成藏特殊性
. 沉积学报,
2017, 35(4): 824-83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6
|
[9] |
赵青芳, 李双林, 温珍河, 龚建明, 肖国林, 吴亮亮.
北黄海盆地LV井侏罗系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94-80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9
|
[10] |
陈方文, 卢双舫, 丁雪.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中浅层烃源岩生烃量评价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81-1187.
|
[11] |
赵彦德.
南堡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烃源岩分布与生烃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77-1085.
|
[12] |
.
蒸发岩与油气生成、保存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96-606.
|
[13] |
郭建军.
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上二叠统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探方向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46-455.
|
[14] |
张学军, 严晓虎, 李佩珍, 苗得玉, 胡文, 刘庆.
干酪根中类脂肪链含量的测定及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11-717.
|
[15] |
柳广弟, 高岗, 王晖.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82-485.
|
[16] |
李术元, 郭绍辉, 徐红喜, 王剑秋.
烃源岩热解生烃动力学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38-141.
|
[17] |
刘得光, 王绪龙.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油气源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35-39.
|
[18] |
江荣沛, 江继纲.
江陵凹陷下第三系两个含油系统油源岩的地化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9-25.
|
[19] |
刘德汉, 肖贤明, 申家贵.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油气评价中的应用初探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47-151.
|
[20] |
韩耀文, 王廷栋, 王海清, 熊应明, 唐先益.
四川八角场油气田大安寨组凝析气藏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0, 8(4): 94-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