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钊, 聂军胜, 彭文彬, 张浩博, 李峁潼.
银川盆地晚上新世物质来源及其对黄河上游形成年代的约束
. 沉积学报,
2022, 40(4): 924-93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7
|
[2] |
刘璐, 庞奖励, 黄春长, 周亚利, 周强, 胡迎, 张玉柱, 郭永强, 陈莹璐, 戎晓庆, 尚瑞清.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古洪积扇前沿全新世地层序列研究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239-124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9
|
[3] |
钟建华, 宋冠先, 倪良田, 孙宁亮, 郝兵, 葛毓柱, 薛纯琦, 孙景耀, 刘闯, 曹梦春.
黄河下游与黄河三角洲现代非地震变形层理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2): 239-25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68
|
[4] |
李富强, 高红山, 张连科, 李宗盟, 庞红丽, 潘保田.
基于粒度参数特征对黄河后套平原段岩芯沉积环境的分析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34-12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04
|
[5] |
.
黄河银川平原段河床沉积速率变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65-571.
|
[6] |
乔淑卿.
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悬浮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54-362.
|
[7] |
薛积彬.
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粒度组分记录的区域沙尘活动历史: 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4): 647-654.
|
[8] |
樊庆云.
南海湖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其对水质影响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4): 612-618.
|
[9] |
张珂, 刘开瑜, 吴加敏, 杨景春, 蔡剑波.
宁夏中卫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65-473.
|
[10] |
王永红, 沈焕庭, 张卫国.
长江与黄河河口沉积物磁性特征对比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58-663.
|
[11] |
何江, 李朝生, 王新伟, 孙卫国, 米娜.
多离子体系中黄河沉积物对重金属的竞争吸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3): 500-505.
|
[12] |
王冠民, 温志峰, 马在平.
黄河下游边滩表面的鱼类遗迹
. 沉积学报,
2003, 21(4): 579-585.
|
[13] |
王洪宝, 钟建华, 王书宝.
黄河三角洲平原上的气胀构造特征、成因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4): 571-578.
|
[14] |
钟建华, 王冠民, 王夕宾, 吴孔友, 洪梅, 李勇, 倪晋仁.
黄河下游冰成滑塌与塌陷构造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61-266.
|
[15] |
钟建华, 王洪宝.
黄河下游河道的冻裂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50-655.
|
[16] |
孙景耀, 陈辉军, 朱明春.
黄河济南以下河段某些异常地质作用及几种典型沉积构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1): 79-84.
|
[17] |
钟建华, 李理.
黄河断流后三角洲(水上平原)的滑塌构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1): 7-12.
|
[18] |
方小敏, 李吉均, 周尚哲, 康世昌.
黄河源风沙沉积及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1): 40-44.
|
[19] |
钟建华, 马在平.
黄河三角洲变形层理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1): 45-49.
|
[20] |
钟建华, 马在平.
黄河三角洲胜利Ⅰ号心滩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3): 38-4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