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思淼, 韩登林, 闫康, 张吉振, 马斌玉, 杜皓, 武倩宇.
沥青填隙物成因差异及其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控制效应—以塔北西部白垩系巴西改组碎屑岩储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1
|
[2] |
张洁, 贾连奇, 范立勇, 马占荣, 罗晓容, 秦彪, 王怡帅.
乌审旗地区盐下奥陶系流体来源及其油气成藏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6
|
[3] |
孔令武, 赵红岩, 梁建设, 程涛, 王嘉, 赵佳奇, 喻英梅.
转换大陆边缘盆地深水浊积砂岩油气成藏差异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22, 40(1): 244-2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4
|
[4] |
彭瀚霖, 马奎, 张玺华, 文龙, 王云龙, 田兴旺, 李勇, 杨岱林, 钟佳倚, 孙奕婷, 任纪博, 豆霜.
四川盆地埃迪卡拉晚期层序地层特征和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440-14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9
|
[5] |
孙东, 潘建国, 胡再元, 杨丽莎, 周俊峰, 韩杰, 李闯, 房启飞.
塔里木盆地塔中Ⅲ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带
. 沉积学报,
2019, 37(4): 868-8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6
|
[6] |
沈卫兵, 庞雄奇, 陈践发, 王阳洋, 张科, 高兆富, 贾颖超, 陈泽亚.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运聚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 沉积学报,
2018, 36(5): 1008-10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01
|
[7] |
孙涛, 王建新, 孙玉梅.
西非塞内加尔盆地深水区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84-129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9
|
[8] |
田涛, 任战利, 吴晓青, 马国福, 张睿胜, 杨智明, 郭科.
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古地温场与油气成藏期次
. 沉积学报,
2015, 33(4): 836-8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22
|
[9] |
李士祥.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0, 28(4): 798-807.
|
[10] |
付兆辉.
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分析与油气成藏
. 沉积学报,
2009, 27(1): 26-31.
|
[11] |
于兴河.
珠江口盆地番禺气田沉积特征与成岩演化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76-884.
|
[12] |
石广仁.
蒙皂石转化伊利石的数值模拟——溶解沉淀模型与化学动力学模型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93-700.
|
[13] |
李平平, 邹华耀, 郝芳.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发育机制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6): 889-896.
|
[14] |
.
超压背景下粘土矿物转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 沉积学报,
2006, 24(4): 461-467.
|
[15] |
李平平 邹华耀 郝 芳.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发育机制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89-896.
|
[16] |
李慧莉, 邱楠生, 金之钧, 吕修祥.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储层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48-653.
|
[17] |
岳伏生, 马龙, 李天顺.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与油气成藏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44-649.
|
[18] |
柳广弟, 张仲培, 张枝焕, 陈文学, 陈文礼, 李永林.
焉耆盆地三工河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形成期次分析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45-348.
|
[19] |
刘洛夫, 赵建章, 张水昌, 方家虎, 肖中尧.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形成期次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75-479.
|
[20] |
庞雄奇, 陈章明.
地质因素对源岩评价结果的影响及其相对贡献量大小模拟
. 沉积学报,
1998, 16(1): 5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