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云峰, 刘宗堡, 应玉双, 刘云燕.
决口扇对三角洲平原亚相砂体连通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329-13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61
|
[2] |
惠潇, 侯云超, 喻建, 龙盛芳, 郭懿萱, 刘永涛, 张杰.
大型陆相坳陷湖盆深湖区前积型地震地层特征及砂体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22, 40(3): 787-8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0
|
[3] |
袁静, 吴兵, 王永诗, 马立驰, 杨贵丽.
胜利滩海地区馆上段—明化镇组底部河流类型及演变
. 沉积学报,
2022, 40(3): 813-8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8
|
[4] |
李相博, 刘化清, 邓秀芹, 王雅婷, 龙礼文, 魏立花, 郝斌.
干旱环境河流扇概念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满盆砂”成因新解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08-122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77
|
[5] |
袁丙龙, 张辉, 叶青, 张连枝, 陈之贺, 晁彩霞, 董德喜, 郇金来.
基于三角洲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53-126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5
|
[6] |
秦润森, 岳红林, 周凤军, 吴穹螈, 雷源.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探讨——以黄河口凹陷渤中34地区明下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29-4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7
|
[7] |
任双坡, 姚光庆, 毛文静.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薄层单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叠置模式——以古城油田泌浅10区核三段Ⅳ-Ⅵ油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82-5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6
|
[8] |
高志勇, 周川闽, 冯佳睿, 崔京钢, 郭美丽, 吴昊.
盆地内大面积砂体分布的一种成因机理——干旱气候下季节性河流沉积
. 沉积学报,
2015, 33(3): 427-43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01
|
[9] |
魏巍, 张顺, 张晨晨, 吴朝东.
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嫩江组河流与湖泊—三角洲相地震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53-1161.
|
[10] |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河流相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00-607.
|
[11] |
.
马岭—镇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组的砂体类型与多层叠置的连续型油藏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206-1212.
|
[12] |
朱筱敏.
地震沉积学在陆相湖盆三角洲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15-921.
|
[13] |
李 阳.
河流相储层沉积学表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1): 48-52.
|
[14] |
邓宏文, 王红亮, 阎伟鹏, 苏宗富, 谢晓军, 宋国齐, 林会喜.
河流相层序地层构成模式探讨
. 沉积学报,
2004, 22(3): 373-379.
|
[15] |
刘星, 陆友明, 程守田, 胡光道.
垦西油田馆陶组河流沉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01-105,111.
|
[16] |
刘波, 赵翰卿, 王良书, 林春明, 刘绍文.
古河流废弃河道微相的精细描述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94-398.
|
[17] |
周丽清, 吴胜和, 熊琦华, 马晓芬, 郭燕华, 林双运.
吐哈盆地W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48-252.
|
[18] |
陈波, 陈恭洋, 保吉成.
港东油田二区一断块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63-267,272.
|
[19] |
魏红红, 彭惠群, 李静群, 谢正温, 漆雕良.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03-408.
|
[20] |
张昌民, 徐龙, 林克湘, 刘怀波, 裘亦楠.
青海油砂山油田第68层分流河道砂体解剖学
. 沉积学报,
1996, 14(4): 70-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