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欢欢, 戴霜, 马晓军, 刘福田, 丁仲昭, 方信楠.
祁连山西段表土磁化率、色度测量及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4
|
[2] |
陈麦雨, 徐守余, 张立强, 王朝, 许紫菁.
动态图像法与镜下测量法粒度分布结果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3): 502-5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3
|
[3] |
何大双, 侯读杰, 黄海平.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泥炭正构烷烃与正烷酮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8, 36(5): 1049-105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3
|
[4] |
杨巍, 薛莲花, 唐俊, 吕成福, 徐勇, 杨爽, 陈国俊.
页岩孔隙度测量实验方法分析与评价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258-126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18
|
[5] |
李楠楠, 介冬梅, 阳金秀, 陈雪松, 陈玉洁, 胡楚天, 乔志和.
长白山西麓泥炭灰分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73-883.
|
[6] |
.
野外露头砾石圆度测量方法的探究①——以巢湖二叠系栖霞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22-529.
|
[7] |
.
激光粒度仪转速对河流砂质沉积物测量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30-535.
|
[8] |
张红艳.
超声波振荡对细颗粒黄土样品粒度测量影响的实验分析
. 沉积学报,
2008, 26(3): 494-500.
|
[9] |
谢 昕.
古环境研究中深海沉积物粒度测试的预处理方法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84-692.
|
[10] |
于学峰, 周卫健, 刘晓清, 郑艳红, 宋少华.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6): 864-869.
|
[11] |
于学峰 周卫健 刘晓清 郑艳红 宋少华.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64-869.
|
[12] |
史继扬, 向明菊, 周友平.
生物标志物藿烷类的单体碳稳定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2): 310-313,318.
|
[13] |
孙明良, 陈践发.
真空电磁破碎器粉碎盐岩颗粒及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测量的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03-106.
|
[14] |
向明菊, 史继扬, 周友平, 屈定创.
不同类型沉积物中脂肪酸的分布、演化和生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2): 84-88.
|
[15] |
应光国, 张柏生, 吉利民.
泥炭的热模拟研究──过渡带气形成机理探讨
. 沉积学报,
1995, 13(2): 44-47.
|
[16] |
许峰宇, 王力波.
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4, 12(2): 94-100.
|
[17] |
史继扬, 向明菊, 洪紫青, 林树基, 周启永.
五环三萜烷的物源和演化
. 沉积学报,
1991, 9(S1): 26-33.
|
[18] |
吴健君.
《T》文粒度计量方法及其资料的质疑和“杂基处理”的再讨论
. 沉积学报,
1990, 8(2): 135-139.
|
[19] |
秦勇, 金奎励.
滇西腾冲盆地中晚更新世泥炭向软褐煤的转化特征及异常煤化作用
. 沉积学报,
1989, 7(3): 73-81.
|
[20] |
赵谷华.
泥炭堆积率的热学计算法
. 沉积学报,
1984, 2(2): 113-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