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唐攀, 汪远征, 李双建, 杨钹, 王雅萍, 印森林, 陈恭洋, 陈代钊.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成因
. 沉积学报,
2024, 42(3): 877-8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4
|
[2] |
谢桐桐, 彭晓彤, 柳双权, 许恒超, 徐文景.
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24, 42(3): 944-95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04
|
[3] |
郑宇超, 林小兵, 王贵华, 柳远松, 王壮生.
石英颗粒边界溶蚀类型特征及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03
|
[4] |
朱淑玥, 刘磊, 王峰, 侯云东, 王志伟, 张成弓, 付斯一, 陈洪德, 张靖芪.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邻区石炭系羊虎沟组砂体成因机制与沉积过程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153-11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1
|
[5] |
杨佳奇, 纪友亮, 吴浩, 孟令箭.
南堡凹陷深层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2022, 40(1): 203-21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1
|
[6] |
胡安文, 于海波, 刘朋波, 邓辉, 梁舒艺, 沈桐.
渤海湾盆地渤中19⁃6凝析气田高蜡凝析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774-178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02
|
[7] |
姜柳青, 汪卫国, 梁积伟, 戴霜, 蒋敏, 陶文星, 马晓军.
太平洋CC区西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85-119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70
|
[8] |
施振生, 邱振.
海相细粒沉积层理类型及其油气勘探开发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81-1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7
|
[9] |
刘杰, 孙美静, 高红芳, 李学杰.
台湾东部海域沉积物波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9, 37(1): 155-1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06
|
[10] |
庞谦, 李凌, 胡广, 谭秀成, 马腾, 赵东方, 芦飞凡, 陈虹宇, 熊鹰.
川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钙质结核特征及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17, 35(4): 681-69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3
|
[11] |
张景军, 李凯强, 王群会, 王志坤, 韩江波.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模式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41-125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5
|
[12] |
.
南堡凹陷滩海地区不同级别断裂活动及其对沉积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59-1069.
|
[13] |
罗冰.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04-409.
|
[14] |
赵彦德.
南堡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烃源岩分布与生烃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77-1085.
|
[15] |
张小莉.
单砂体高部位油水倒置分布的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06, 24(1): 148-152.
|
[16] |
操应长.
断陷湖盆中强制湖退沉积作用及其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05, 23(1): 84-90.
|
[17] |
史建南, 郝芳, 姜建群.
大民屯凹陷高蜡油成藏机理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3): 548-553.
|
[18] |
苏爱国, 张水昌, 韩德馨, 王延斌.
PVT分馏实验中链状烷烃分子的行为
. 沉积学报,
2004, 22(2): 354-358.
|
[19] |
李忠, 周海民, 丛良滋.
南堡凹陷成岩场及其对下第三系储层成岩格架的控制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14-119.
|
[20] |
雷怀彦, 朱莲芳.
四川盆地震旦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2): 6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