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福康, 吴胜和, 陶叶, 陈亚坤, 黎飞凡, 王武荣, 李伟, 徐振华.
季节性湖平面变化下浅水三角洲指状砂坝沉积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1
|
[2] |
李强强, 王喜鑫, 许月明, 薛婷, 李少华, 严春景.
湖平面变化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的控制-来自数字露头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5
|
[3] |
王昕, 魏思源, 吕奇奇, 代榕, 呼焕, 毕宇航, 张丽雯, 梁岩, 张建坤.
基于物理模拟的三角洲前缘横向砂坝发育过程及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18-82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0
|
[4] |
赵军, 赵凯, 张金宇.
基于米氏旋回的三角洲前缘油层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22, 40(3): 801-8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7
|
[5] |
秦润森, 岳红林, 周凤军, 吴穹螈, 雷源.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探讨——以黄河口凹陷渤中34地区明下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29-4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7
|
[6] |
张昌民, 朱锐, 刘江艳, 杜家元, 李少华, 李小平.
珠江磨刀门河口交杯四沙现代沉积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16, 34(4): 662-66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06
|
[7] |
任双坡, 姚光庆, 毛文静.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薄层单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叠置模式——以古城油田泌浅10区核三段Ⅳ-Ⅵ油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82-5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6
|
[8] |
杨延强, 吴胜和, 岳大力, 兰献娇, 李艳杰, 沈云奇.
长期基准面旋回内河口坝构型的演化规律——以胜坨油田坨7断块沙二段下油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2): 326-33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12
|
[9] |
.
现代缓坡三角洲沉积模式——以鄱阳湖赣江三角洲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10-723.
|
[10] |
.
松辽盆地新立—新北地区嫩江组三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半定量解剖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11-521.
|
[11] |
刘自亮.
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的成因组合与分布规律——以松辽盆地大老爷府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09, 27(1): 32-40.
|
[12] |
李玉兰.
松辽盆地南部月亮泡地区萨尔图油层Ⅰ砂组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区带预测
. 沉积学报,
2008, 26(2): 265-270.
|
[13] |
张关龙.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形成过程模拟
. 沉积学报,
2006, 24(1): 50-55.
|
[14] |
李凤杰, 王多云, 宋广寿, 郑希民, 刘自亮, 王峰, 王志坤, 李树同.
陕甘宁盆地坳陷型湖盆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1): 73-78.
|
[15] |
李凤杰, 王多云, 郑希民, 刘自亮, 王峰, 李树同, 王志坤.
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构成
. 沉积学报,
2002, 20(4): 582-587.
|
[16] |
周丽清, 吴胜和, 熊琦华, 马晓芬, 郭燕华, 林双运.
吐哈盆地W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48-252.
|
[17] |
楼章华, 卢庆梅, 蔡希源, 董百万, 张立庆.
湖平面升降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态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8, 16(4): 27-31.
|
[18] |
欧成华, 陈景山.
大芦家地区渐新统东二1亚段三角洲前缘砂体微相及储集性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4): 84-90.
|
[19] |
霍清.
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物砂体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88, 6(1): 109-117.
|
[20] |
李从先, 陈刚, 王利.
滦河废弃三角洲和砂坝——泻湖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1983, 1(2): 6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