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靖, 李源遽, 李朋朋, 周世新, 陈克非, 张臣, 孙泽祥.
深层温压条件下有机酸热稳定性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4): 1047-10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43
|
[2] |
郭沫贞, 徐洋, 寿建峰, 刘占国, 韩守华.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碎屑岩次生孔隙发育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17, 35(2): 330-34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11
|
[3] |
宋国奇, 刘鹏, 刘雅利.
渤南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成岩作用与储层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2014, 32(5): 941-948.
|
[4] |
.
莺歌海盆地黏土矿物异常转化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3): 469-476.
|
[5] |
郝乐伟.
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第三系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理分析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34-743.
|
[6] |
刘绍军.
次生孔隙带预测新技术及其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07-216.
|
[7] |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
[8] |
.
超压背景下粘土矿物转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 沉积学报,
2006, 24(4): 461-467.
|
[9] |
张振城, 孙建孟, 施振飞, 蔡晓明, 苏远大, 廖东良.
测井资料评价次生孔隙的方法、原理及实例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13-619.
|
[10] |
孟元林, 刘德来, 贺如, 王志国, 张文才, 殷秀兰, 李军.
歧北凹陷沙二段超压背景下的成岩场分析与储层孔隙度预测
. 沉积学报,
2005, 23(3): 389-396.
|
[11] |
陈孟晋, 刘锐娥, 孙粉锦, 拜文华, 黄月明.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初探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39-643.
|
[12] |
孙玉善, 杨帆.
再论东河砂岩孔隙成因──以塔中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699-705.
|
[13] |
刘林玉, 陈刚, 柳益群, 邸世祥, 薛祥煦.
碎屑岩储集层溶蚀型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1998, 16(2): 97-101.
|
[14] |
徐志强, 陈永武, 熊明.
影响深层碎屑岩次生孔隙发育的因素——冀中坳陷与塔里木盆地实例讨论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02-105.
|
[15] |
蔡春芳, 梅博文, 马亭, 赵红静, 方孝林.
塔里木盆地有机酸来源、分布及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03-109.
|
[16] |
薛莲花, 史基安, 晋慧娟.
辽河盆地沙河街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作用对孔隙演化控制机理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02-109.
|
[17] |
雷怀彦, 师育新.
铝硅酸盐矿物溶解作用铝活性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51-154.
|
[18] |
杨俊杰, 黄思静, 张文正, 黄月明, 刘桂霞, 肖林萍.
表生和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压条件下不同组成碳酸盐岩溶蚀成岩过程的实验模拟
. 沉积学报,
1995, 13(4): 49-54.
|
[19] |
叶德胜.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深部溶蚀作用
. 沉积学报,
1994, 12(1): 66-71.
|
[20] |
陈国俊, 马宝林.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下二叠统的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
. 沉积学报,
1990, 8(1): 9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