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单祥, 郭华军, 陈希光, 郭旭光, 佘敏, 李亚哲.
准噶尔盆地玛西斜坡区百口泉组砂砾岩埋藏溶蚀作用实验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406-14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0
|
[2] |
舒鹏程, 冯强汉, 许淑梅, 池鑫琪, 孔家豪, 崔慧琪, 马慧磊.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风化壳岩溶作用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565-15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3
|
[3] |
李泯星, 屈海洲, 程曦, 杨迅, 杨东凡, 张本健, 张云峰, 李晓.
火山作用对碳酸盐岩沉积及成岩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10-8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8
|
[4] |
孙喆, 杨琰, 施强, 张萍, 梁沙, 张娜, 刘肖, 聂旭东, 彭涛, 梁胜利, 张志钦.
岩溶洞穴现代沉积间断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鸡冠洞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1): 93-10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10
|
[5] |
张美良, 朱晓燕, 吴夏, 张碧云, 潘谋成.
桂林洞穴滴水与现代碳酸钙δ18O记录的环境意义——以桂林七星岩NO.15支洞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97-70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8
|
[6] |
.
西沙石岛风成碳酸盐沉积的早期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2013, 31(2): 220-236.
|
[7] |
.
碳酸盐岩溶解—沉淀热力学模型及其在塔北地区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2, 30(2): 219-230.
|
[8] |
.
不同水动力下陆相碳酸钙沉积的蓝藻钙化试验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080-1087.
|
[9] |
潘文庆.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热液岩溶的特征及地质模型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83-994.
|
[10] |
陈景山.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8-868.
|
[11] |
钱一雄, 陈跃, 马宏强, 陈强路.
新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溶洞、裂隙中方解石胶结物元素分析与成因
. 沉积学报,
2004, 22(1): 6-12.
|
[12] |
刘忠宝, 于炳松, 李廷艳, 樊太亮, 蒋宏忱.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层序发育对同生期岩溶作用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03-109.
|
[13] |
钱一雄, 蔡立国, 李国蓉, 刘光祥, 韩燕英.
碳酸盐岩岩溶作用的元素地球化学表征——以塔河1号的S60井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1): 70-74.
|
[14] |
金振奎, 邹元荣, 蒋春雷, 由伟丰.
大港探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分布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30-535.
|
[15] |
向芳, 陈洪德, 张锦泉.
资阳地区震旦系古岩溶作用及其特征讨论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21-424.
|
[16] |
杨俊杰, 张文正, 黄思静, 黄月明, 刘桂霞, 肖林萍.
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压条件下,白云岩溶解过程的实验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3): 83-88.
|
[17] |
杨俊杰, 黄思静, 张文正, 黄月明, 刘桂霞, 肖林萍.
表生和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压条件下不同组成碳酸盐岩溶蚀成岩过程的实验模拟
. 沉积学报,
1995, 13(4): 49-54.
|
[18] |
刘立钧, 王清河, 石静坤.
华南地洼阶段古岩溶沉积建造
. 沉积学报,
1991, 9(1): 44-53.
|
[19] |
李粹中.
南海深水碳酸盐沉积作用
. 沉积学报,
1989, 7(2): 35-43.
|
[20] |
朱而勤, 王琦, 李建华, 夏明杰, 陈青.
东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碳酸盐的形成作用
. 沉积学报,
1986, 4(3): 4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