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西南石油,学院碳酸盐岩研究室,1982.西南石油学院学报,4卷,1期,1--26页 (2) 侯方浩、黄继祥,1984,沉积学报,2卷,4期,19-32页 (3) 方少汕,侯方浩.1986,沉积学报,4卷,3期,30-42页 (4)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编辑,1986,国外浊积岩和扇三角洲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 (5) 卢卫平,方少仙,1986.西南石油学院学报、8卷,2期,1-10页 (6) 侯方浩等,1988.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0卷4期,1-19页 (7) 吴治等,1988.广西泥盆纪沉积相古地理及矿产,广西人民出版村. (8) 方少仙等,1989,中国南方泥盆、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及含油气研究,含油气盆地沉积相与油气分布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 (9) 穆曙光,侯方浩,方少仙,1989.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1卷4期,25-31 页 (10) 侯力浩,方少仙,1980,石油勘探与开发,17卷,2期,1-12页 (11) 张帆,方少仙、1990,沉积学报,8卷,4期,22-31页 (12) 侯少浩,方少仙等、1991.西南地区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3) Cook H. E. and P. Enos, 1977, Deep-Water Carbonate Environments (14) Kead I. F 1985, A. A. P. G. V.69. No.p.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