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3卷 第2期
2025, 43(2): 361-37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7
摘要:
意义 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反映了颗粒的搬运方式、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等沉积因素,利用粒度分布数据揭示现代和古代沉积环境是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之一。经典的粒度分析方法一直存在定量化不足和多解性突出的缺陷。随着数学理论的完善和计算机的发展,非传统的粒度分布沉积学分析技术为定量表征沉积属性提供了新思路。【 进展 】系统梳理了沉积物粒级划分标准、粒度参数计算和传统沉积环境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粒度分布聚类和多重分形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对比论述了基于概率密度函数的单个粒度分布分解和基于端元模型的粒度分布数据...
意义 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反映了颗粒的搬运方式、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等沉积因素,利用粒度分布数据揭示现代和古代沉积环境是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之一。经典的粒度分析方法一直存在定量化不足和多解性突出的缺陷。随着数学理论的完善和计算机的发展,非传统的粒度分布沉积学分析技术为定量表征沉积属性提供了新思路。【 进展 】系统梳理了沉积物粒级划分标准、粒度参数计算和传统沉积环境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粒度分布聚类和多重分形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对比论述了基于概率密度函数的单个粒度分布分解和基于端元模型的粒度分布数据...
2025, 43(2): 376-3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3
摘要:
目的 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页岩油气资源的基础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黏土沉积微结构对页岩页理、纹层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页岩储层储集能力和开发效果,明确黏土沉积微结构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分布预测及开发。 方法 黏土颗粒除受物理作用影响,还发生化学吸附和絮凝,形成絮凝程度不一的絮凝物。絮凝物的基本单元是板状颗粒或域,进一步形成絮或链,最终在电荷作用下形成纸牌屋结构。在沉积阶段,影响絮凝程度的物理—化学因素繁多,对黏土沉积微结构开展物理—化学影响因素研究,并结合泥岩颗粒集合体其他组构的分...
目的 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页岩油气资源的基础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黏土沉积微结构对页岩页理、纹层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页岩储层储集能力和开发效果,明确黏土沉积微结构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分布预测及开发。 方法 黏土颗粒除受物理作用影响,还发生化学吸附和絮凝,形成絮凝程度不一的絮凝物。絮凝物的基本单元是板状颗粒或域,进一步形成絮或链,最终在电荷作用下形成纸牌屋结构。在沉积阶段,影响絮凝程度的物理—化学因素繁多,对黏土沉积微结构开展物理—化学影响因素研究,并结合泥岩颗粒集合体其他组构的分...
2025, 43(2): 387-4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22
摘要:
目的 中—晚二叠世的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G-L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研究的难点。一方面,中—晚二叠之交的抬升运动造成了沉积间断和差异剥蚀,给界线的厘定和与全球剖面的对比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多个剖面记录有G-L界线相关的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但发生时间具有差异,其成因尚不清楚。 方法 选取扬子板块西北缘三堆镇、王家沟、大两乡等7个剖面Guadalupian统晚期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性特征和牙形石刺确定地层时限,结合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手段,补充了区域碳同位素漂移事件的环境证据,同...
目的 中—晚二叠世的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G-L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研究的难点。一方面,中—晚二叠之交的抬升运动造成了沉积间断和差异剥蚀,给界线的厘定和与全球剖面的对比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多个剖面记录有G-L界线相关的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但发生时间具有差异,其成因尚不清楚。 方法 选取扬子板块西北缘三堆镇、王家沟、大两乡等7个剖面Guadalupian统晚期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性特征和牙形石刺确定地层时限,结合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手段,补充了区域碳同位素漂移事件的环境证据,同...
2025, 43(2): 408-4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40
摘要:
目的 柴北缘构造带石炭系沉积地层记录了原特提斯洋向古特提斯洋转换历史,但石炭系变质程度高,制约了对区域构造—沉积格局的认知。泥质岩稀土元素化学性质稳定,是重建构造背景、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的有效途径。 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分析小赛什腾山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C1h)泥质岩的稀土元素地化特征。 结果 早石炭世小赛什腾山地区是受南昆仑洋壳向北俯冲弧陆体系影响的弧后盆地,处在柴达木地块及北缘俯冲碰撞带所组成局部高地和宗务隆大陆裂谷之间,呈“南高北低,由陆向海”...
目的 柴北缘构造带石炭系沉积地层记录了原特提斯洋向古特提斯洋转换历史,但石炭系变质程度高,制约了对区域构造—沉积格局的认知。泥质岩稀土元素化学性质稳定,是重建构造背景、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的有效途径。 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分析小赛什腾山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C1h)泥质岩的稀土元素地化特征。 结果 早石炭世小赛什腾山地区是受南昆仑洋壳向北俯冲弧陆体系影响的弧后盆地,处在柴达木地块及北缘俯冲碰撞带所组成局部高地和宗务隆大陆裂谷之间,呈“南高北低,由陆向海”...
2025, 43(2): 423-4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12
摘要:
目的 中元古界熊耳群大古石组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变质结晶基底上最早的沉积岩盖层,研究其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对反演熊耳群早期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以及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大古石组仍缺少系统性研究,在沉积物源和古气候特征方面尤为薄弱。 方法 对豫西北济源小沟背地区熊耳群大古石组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并探讨了大古石组的物源特征、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 结果 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该组细粒碎屑岩离物源区较近,自下而上成分成熟度逐渐降低。其沉积物母岩主要来...
目的 中元古界熊耳群大古石组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变质结晶基底上最早的沉积岩盖层,研究其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对反演熊耳群早期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以及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大古石组仍缺少系统性研究,在沉积物源和古气候特征方面尤为薄弱。 方法 对豫西北济源小沟背地区熊耳群大古石组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并探讨了大古石组的物源特征、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 结果 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该组细粒碎屑岩离物源区较近,自下而上成分成熟度逐渐降低。其沉积物母岩主要来...
2025, 43(2): 439-4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58
摘要:
目的 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全球多地有冰川发育,保山地块作为冈瓦纳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在此期间经历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保存了冰川消长的重要信息。 方法 以滇西保山地区西邑、东山坡、卧牛寺剖面为研究对象,石炭纪—二叠纪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为研究内容,分析缺氧事件的成因,探讨其与冰期的关系。通过对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统计等方法,恢复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 结果 识别出四个氧化还原阶段:第Ⅰ阶段为Tournaisian晚期,古海洋环境经历了硫化—缺氧—次氧化—氧化环境的快速变迁。第Ⅱ阶段为整...
目的 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全球多地有冰川发育,保山地块作为冈瓦纳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在此期间经历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保存了冰川消长的重要信息。 方法 以滇西保山地区西邑、东山坡、卧牛寺剖面为研究对象,石炭纪—二叠纪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为研究内容,分析缺氧事件的成因,探讨其与冰期的关系。通过对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统计等方法,恢复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 结果 识别出四个氧化还原阶段:第Ⅰ阶段为Tournaisian晚期,古海洋环境经历了硫化—缺氧—次氧化—氧化环境的快速变迁。第Ⅱ阶段为整...
2025, 43(2): 453-4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38
摘要:
目的 黔南紫云地区广泛发育早二叠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是研究浅水海洋生物建造及其古环境背景的重要区域。 方法 以贵州省紫云县宗地镇高寨地区珊瑚礁为研究对象,从古生物学和沉积岩石学等角度进行系统研究。 结果 高寨珊瑚礁野外出露高度约3.0 m,宽度约23.6 m。礁内所产出的䗴类化石组合指示其发育的时代为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早—中期。珊瑚礁主要由复体四射珊瑚福米切夫珊瑚(Fomichevella)建造而成,并发育单体四射珊瑚沟珊瑚(Bothrophyllum)、提曼珊瑚(Timan...
目的 黔南紫云地区广泛发育早二叠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是研究浅水海洋生物建造及其古环境背景的重要区域。 方法 以贵州省紫云县宗地镇高寨地区珊瑚礁为研究对象,从古生物学和沉积岩石学等角度进行系统研究。 结果 高寨珊瑚礁野外出露高度约3.0 m,宽度约23.6 m。礁内所产出的䗴类化石组合指示其发育的时代为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早—中期。珊瑚礁主要由复体四射珊瑚福米切夫珊瑚(Fomichevella)建造而成,并发育单体四射珊瑚沟珊瑚(Bothrophyllum)、提曼珊瑚(Timan...
2025, 43(2): 467-4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25
摘要:
目的 湘西北早寒武世的热水活动对当时的沉积地层造成了巨大影响,但对周缘区域的具体影响和程度范围尚不清楚。 方法 运用总有机碳、X射线衍射、主微量元素等分析,对该地区的花页1井(HY1)、湘安1井(XA1)、湘吉1井(XJ1)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开展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结果 各井皆相对远离热水活动,热水沉积的贡献少,但地化指标仍显示黑色岩系兼具正常和热水沉积的特征。比较而言,XJ1所受影响最大,XA1基本不受影响,而HY1则介于两者之间,Co/Zn、LaN/CeN与ΣR...
目的 湘西北早寒武世的热水活动对当时的沉积地层造成了巨大影响,但对周缘区域的具体影响和程度范围尚不清楚。 方法 运用总有机碳、X射线衍射、主微量元素等分析,对该地区的花页1井(HY1)、湘安1井(XA1)、湘吉1井(XJ1)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开展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结果 各井皆相对远离热水活动,热水沉积的贡献少,但地化指标仍显示黑色岩系兼具正常和热水沉积的特征。比较而言,XJ1所受影响最大,XA1基本不受影响,而HY1则介于两者之间,Co/Zn、LaN/CeN与ΣR...
2025, 43(2): 481-49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6
摘要:
目的 锂(Li)是我国重要战略性金属和新能源金属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分布广,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勘探中发现含铝岩系中伴生大量的锂资源。探明含铝岩系中Li的赋存形势和富集规律,不仅对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为Li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方法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含铝岩系为研究对象,在前人认识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钻井资料、地球化学试验等方法揭示了含铝岩系中Li的基本特征、赋存方式和富集规律。 结果 ...
目的 锂(Li)是我国重要战略性金属和新能源金属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分布广,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勘探中发现含铝岩系中伴生大量的锂资源。探明含铝岩系中Li的赋存形势和富集规律,不仅对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为Li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方法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含铝岩系为研究对象,在前人认识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钻井资料、地球化学试验等方法揭示了含铝岩系中Li的基本特征、赋存方式和富集规律。 结果 ...
2025, 43(2): 500-5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34
摘要:
目的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太原组含铝岩系的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受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制约,含铝岩系的矿物学研究仍较为薄弱。 方法 本文使用全自动矿物分析系统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结合薄片观察等手段,研究含铝岩系的矿物学特征,查明矿物组成及其赋存状态,详细测定矿物的种类、含量,并讨论其成因、总结矿物演化序列。 结果 该地区含铝岩系的主要矿物成分包括硬水铝石、菱铁矿、黄铁矿、伊利石、高岭石、鲕绿泥石等。伊利...
目的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太原组含铝岩系的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受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制约,含铝岩系的矿物学研究仍较为薄弱。 方法 本文使用全自动矿物分析系统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结合薄片观察等手段,研究含铝岩系的矿物学特征,查明矿物组成及其赋存状态,详细测定矿物的种类、含量,并讨论其成因、总结矿物演化序列。 结果 该地区含铝岩系的主要矿物成分包括硬水铝石、菱铁矿、黄铁矿、伊利石、高岭石、鲕绿泥石等。伊利...
2025, 43(2): 513-5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35
摘要:
目的 陆架—边缘海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物蕴含着气候、海平面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人类活动等重要信息。探讨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化背景下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有机碳埋藏的阶段性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对取自该区东侧的H12岩心进行了AMS14C测年、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进行分析。 结果 相对低海平面时期(17~12.6 ka B.P.)发育硬质黏土层,TOC埋藏通量较高,以陆源有机质输入为主。海侵期(12.6~...
目的 陆架—边缘海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物蕴含着气候、海平面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人类活动等重要信息。探讨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化背景下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有机碳埋藏的阶段性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对取自该区东侧的H12岩心进行了AMS14C测年、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进行分析。 结果 相对低海平面时期(17~12.6 ka B.P.)发育硬质黏土层,TOC埋藏通量较高,以陆源有机质输入为主。海侵期(12.6~...
2025, 43(2): 527-5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24
摘要:
目的 中国黄土高原外围东南部、黄河下游的郑州邙山黄土堆积厚度大,沉积速率快,保存着高分辨率的冰期—间冰期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记录。为研究郑州邙山黄土物源,以及冰期与间冰期时期邙山黄土与古土壤形成过程的差异及机制, 方法 选取末次间冰期以来郑州邙山黄土—古土壤序列的16件样品,共计4 202颗碎屑锆石进行颗粒分离、制靶、激光剥蚀、质谱仪测试,再经过铅校正后得到的U-Pb年龄数据。 结果 结果显示,年龄峰值主要有240 Ma、440 Ma、800~1 000 Ma、1 800~2 0...
目的 中国黄土高原外围东南部、黄河下游的郑州邙山黄土堆积厚度大,沉积速率快,保存着高分辨率的冰期—间冰期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记录。为研究郑州邙山黄土物源,以及冰期与间冰期时期邙山黄土与古土壤形成过程的差异及机制, 方法 选取末次间冰期以来郑州邙山黄土—古土壤序列的16件样品,共计4 202颗碎屑锆石进行颗粒分离、制靶、激光剥蚀、质谱仪测试,再经过铅校正后得到的U-Pb年龄数据。 结果 结果显示,年龄峰值主要有240 Ma、440 Ma、800~1 000 Ma、1 800~2 0...
2025, 43(2): 539-5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42
摘要:
目的 在沉积学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区分风成与水成沉积长期以来都是地学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虽然部分宏观尺度沉积特征(如风成波痕、风成沙波层、条纹层等)能够为风成砂岩的鉴别提供有力支撑,但由于露头出露条件的差异,上述特征很难被完全识别出来。相比之下,风成砂岩特征性的微观结构(如高成分与结构成熟度、稳定单矿物表面结构等)却不受露头条件限制,这为鉴别风成沉积提供了有效途径。 方法 以山西宁武—静乐盆地晚侏罗世风成和水成砂岩为例,对二者开展了一系列微观层面分析。 结果与结论 ...
目的 在沉积学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区分风成与水成沉积长期以来都是地学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虽然部分宏观尺度沉积特征(如风成波痕、风成沙波层、条纹层等)能够为风成砂岩的鉴别提供有力支撑,但由于露头出露条件的差异,上述特征很难被完全识别出来。相比之下,风成砂岩特征性的微观结构(如高成分与结构成熟度、稳定单矿物表面结构等)却不受露头条件限制,这为鉴别风成沉积提供了有效途径。 方法 以山西宁武—静乐盆地晚侏罗世风成和水成砂岩为例,对二者开展了一系列微观层面分析。 结果与结论 ...
2025, 43(2): 555-57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21
摘要:
目的 明确古地貌、古物源及古沉积环境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充分认识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而优选有利相带及开展储层评价。 方法 以台北凹陷中西部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为例,采用印模法恢复古地貌,通过重矿物组合法和微量元素分别进行古物源、古沉积环境分析,并结合岩石相、单井相及剖面相标志、砂砾岩厚度、砂地比,确定台北凹陷中西部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最终依据模糊数学评判法对储层进行多因素综合分类评价。 结果与结论 克拉玛依组沉积时期台北凹陷中西部整体古地形较缓,古水流相对较缓,...
目的 明确古地貌、古物源及古沉积环境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充分认识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而优选有利相带及开展储层评价。 方法 以台北凹陷中西部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为例,采用印模法恢复古地貌,通过重矿物组合法和微量元素分别进行古物源、古沉积环境分析,并结合岩石相、单井相及剖面相标志、砂砾岩厚度、砂地比,确定台北凹陷中西部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最终依据模糊数学评判法对储层进行多因素综合分类评价。 结果与结论 克拉玛依组沉积时期台北凹陷中西部整体古地形较缓,古水流相对较缓,...
2025, 43(2): 576-59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43
摘要:
目的 深水沉积能在海底斜坡、深海平原和深海湖泊等区域内形成粗碎屑砂体沉积和细粒沉积物,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对其发育规律及沉积模式的认识尚存争议。 方法 以日青威盆地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莱阳组为例,借助灵科1井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和野外露头踏勘,从岩相组合、沉积作用类型、成因机理、流体演化特征、沉积模式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深水沉积过程。 结果 (1)研究区早白垩世深水沉积岩相可划分为层状泥页岩相、变形构造泥岩相、变形构造泥质粉砂岩相、平行层理粉砂岩相、含泥质碎屑粉砂...
目的 深水沉积能在海底斜坡、深海平原和深海湖泊等区域内形成粗碎屑砂体沉积和细粒沉积物,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对其发育规律及沉积模式的认识尚存争议。 方法 以日青威盆地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莱阳组为例,借助灵科1井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和野外露头踏勘,从岩相组合、沉积作用类型、成因机理、流体演化特征、沉积模式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深水沉积过程。 结果 (1)研究区早白垩世深水沉积岩相可划分为层状泥页岩相、变形构造泥岩相、变形构造泥质粉砂岩相、平行层理粉砂岩相、含泥质碎屑粉砂...
2025, 43(2): 595-60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48
摘要:
目的 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主要为泥质沉积,且具有经典的吉尔伯特型三角洲三褶结构,但其形成机理尚不清楚,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 方法 基于岩心、露头、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大磨拐河组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垂向序列、化石类型、地震反射特征、地层结构及分布规律,明确了沉积特征及形成机理。 结果 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发育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前积层地震上可识别出多期“S”型的由凹陷边部向中央进积的朵叶体。但其前积层主要发育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细粒沉积,泥地...
目的 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主要为泥质沉积,且具有经典的吉尔伯特型三角洲三褶结构,但其形成机理尚不清楚,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 方法 基于岩心、露头、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大磨拐河组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垂向序列、化石类型、地震反射特征、地层结构及分布规律,明确了沉积特征及形成机理。 结果 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发育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前积层地震上可识别出多期“S”型的由凹陷边部向中央进积的朵叶体。但其前积层主要发育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细粒沉积,泥地...
2025, 43(2): 609-62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2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现代分支河流体系河网平面展布规律,预测地下河流相砂体储层分布,为储层建模提供知识库,指导油气勘探开发。 方法 利用Google Earth、Global Mapper和91卫图助手等地理信息软件,按照等间隔测线对格尔木河流扇河道条数与宽度信息进行采集,并进行河网密度的计算,总结格尔木河流扇河网密度沿程变化规律,分析河网密度主控因素。 结果 (1)河网密度分布特征与河型转换过程一致,可分为近端、中部和远端三个阶段,近端河网密度范围为0.089~0.198,平均河网...
目的 通过研究现代分支河流体系河网平面展布规律,预测地下河流相砂体储层分布,为储层建模提供知识库,指导油气勘探开发。 方法 利用Google Earth、Global Mapper和91卫图助手等地理信息软件,按照等间隔测线对格尔木河流扇河道条数与宽度信息进行采集,并进行河网密度的计算,总结格尔木河流扇河网密度沿程变化规律,分析河网密度主控因素。 结果 (1)河网密度分布特征与河型转换过程一致,可分为近端、中部和远端三个阶段,近端河网密度范围为0.089~0.198,平均河网...
2025, 43(2): 622-63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39
摘要:
目的 印度扇近海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时期位于赤道区域,发育大规模碳酸盐岩台地。然而,受限于二维地震资料品质与数量,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特征及演化尚不清晰,台地内部结构刻画不足,进一步制约了该区更加深入的油气勘探工作。 方法 通过搜集以往及新采集二维地震、钻井资料,开展印度扇近海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碳酸盐岩台地地震相识别,刻画不同时期台地内部平面及垂向展布特征,探讨台地沉积演化历史,总结影响台地发育的主控因素。 结果 基于地震资料系统分析,共识别出6种地震相类型,其中丘状或透镜状—中弱...
目的 印度扇近海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时期位于赤道区域,发育大规模碳酸盐岩台地。然而,受限于二维地震资料品质与数量,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特征及演化尚不清晰,台地内部结构刻画不足,进一步制约了该区更加深入的油气勘探工作。 方法 通过搜集以往及新采集二维地震、钻井资料,开展印度扇近海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碳酸盐岩台地地震相识别,刻画不同时期台地内部平面及垂向展布特征,探讨台地沉积演化历史,总结影响台地发育的主控因素。 结果 基于地震资料系统分析,共识别出6种地震相类型,其中丘状或透镜状—中弱...
2025, 43(2): 635-6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30
摘要:
目的 混合沉积储层是具有重要勘探潜力的油气储层类型,但存在极强的非均质性。前人对“层系混合”型储层的非均质性问题开展了诸多探索,然而对“组分型混合”沉积储层却缺少系统认识。近年来,渤海海域中—深层古近纪地层发现典型的“组分混合”沉积并在其中获得了重大油气突破,这为探讨此类储层非均质性的成因机理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材料。 方法 利用渤海海域丰富的钻井资料,系统开展了“组分混合”沉积非均质性特征与成因机制的研究。 结果 研究区“组分混合”沉积的储层类型包括原生生物混积滩和混积型碎屑流...
目的 混合沉积储层是具有重要勘探潜力的油气储层类型,但存在极强的非均质性。前人对“层系混合”型储层的非均质性问题开展了诸多探索,然而对“组分型混合”沉积储层却缺少系统认识。近年来,渤海海域中—深层古近纪地层发现典型的“组分混合”沉积并在其中获得了重大油气突破,这为探讨此类储层非均质性的成因机理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材料。 方法 利用渤海海域丰富的钻井资料,系统开展了“组分混合”沉积非均质性特征与成因机制的研究。 结果 研究区“组分混合”沉积的储层类型包括原生生物混积滩和混积型碎屑流...
2025, 43(2): 653-6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55
摘要:
目的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典型“混合沉积物”显示出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其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 方法 通过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阴极发光及地化分析测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岩石学特征以及各岩性之间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的差异性。 结果 川西北部吴家坪组发育四大岩类及多种岩性,但以碳酸盐岩为主,吴一段—吴三段均发育;火山碎屑岩主要发育于双探1井区的吴二段中部,硅质岩主要以薄层状产出于吴一段下部—吴二段中部;碎屑岩以页(泥)岩...
目的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典型“混合沉积物”显示出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其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 方法 通过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阴极发光及地化分析测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岩石学特征以及各岩性之间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的差异性。 结果 川西北部吴家坪组发育四大岩类及多种岩性,但以碳酸盐岩为主,吴一段—吴三段均发育;火山碎屑岩主要发育于双探1井区的吴二段中部,硅质岩主要以薄层状产出于吴一段下部—吴二段中部;碎屑岩以页(泥)岩...
2025, 43(2): 668-68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17
摘要:
目的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极为重要的时期,多细胞生命的爆发、辐射与该时期古气候、海水氧含量及海洋沉积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揭示寒武纪早期生命大爆发时期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 方法 以记录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发现场”的滇东地区寒武纪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典型露头剖面的详细观察和描述,进行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的研究,结合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测试分析结果,对滇东会泽朱家箐地区渔户村组沉积时期古海洋及古气候古环境进行重建。 结果 U/Th、V/C...
目的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极为重要的时期,多细胞生命的爆发、辐射与该时期古气候、海水氧含量及海洋沉积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揭示寒武纪早期生命大爆发时期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 方法 以记录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发现场”的滇东地区寒武纪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典型露头剖面的详细观察和描述,进行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的研究,结合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测试分析结果,对滇东会泽朱家箐地区渔户村组沉积时期古海洋及古气候古环境进行重建。 结果 U/Th、V/C...
2025, 43(2): 683-7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8
摘要:
目的 探讨煤系烃源岩中四种类型高—异常高丰度重排藿烷的分布模式、组成特征及主控因素。 方法 利用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29个煤系烃源岩饱和烃和芳烃进行了详细剖析。 结果 检测到四种类型的重排藿烷,它们是17α(H)-重排藿烷系列(C30*)、18α(H)-新藿烷系列(Ts和C29Ts)、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C30E)和28,30-二降-21-甲基重排藿烷系列(29Nsp)。研究表明同一类型重排藿烷类化合物之间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不同类型重排藿...
目的 探讨煤系烃源岩中四种类型高—异常高丰度重排藿烷的分布模式、组成特征及主控因素。 方法 利用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29个煤系烃源岩饱和烃和芳烃进行了详细剖析。 结果 检测到四种类型的重排藿烷,它们是17α(H)-重排藿烷系列(C30*)、18α(H)-新藿烷系列(Ts和C29Ts)、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C30E)和28,30-二降-21-甲基重排藿烷系列(29Nsp)。研究表明同一类型重排藿烷类化合物之间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不同类型重排藿...
2025, 43(2): 701-7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60
摘要:
目的 为深入剖析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沉积环境, 方法 通过类比煤的成矿模式,结合不同水体初级生产力及固碳速率的空间分布,以及沉积相、古地貌、化石发育、盐度等特征,研究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与其有机质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特征。 结果 越浅越封闭的水体初级生产力及固碳速率越高;页岩油气与煤层具有相同的成矿模式——马尾模式,距陆地越近有机质越富集,且与煤、蒸发盐岩等共生;水体中碳源、氮源以陆源为主;开阔的陆棚或海湾环境初级生产力低、水动力强,不利于有机质富集;...
目的 为深入剖析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沉积环境, 方法 通过类比煤的成矿模式,结合不同水体初级生产力及固碳速率的空间分布,以及沉积相、古地貌、化石发育、盐度等特征,研究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与其有机质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特征。 结果 越浅越封闭的水体初级生产力及固碳速率越高;页岩油气与煤层具有相同的成矿模式——马尾模式,距陆地越近有机质越富集,且与煤、蒸发盐岩等共生;水体中碳源、氮源以陆源为主;开阔的陆棚或海湾环境初级生产力低、水动力强,不利于有机质富集;...
2025, 43(2): 734-74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37
摘要:
目的 明确沉积环境演化与岩相类型、有机质富集特征的响应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长岭凹陷青一段细粒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古沉积环境的垂向变化规律,明确青一段典型细粒沉积的有机质差异富集过程。 方法 开展显微薄片、主/微量元素测试等分析实验,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分析了典型岩相类型与其古沉积环境,阐述了不同古沉积环境影响下,典型细粒沉积有机质差异富集机制。 结果 长岭凹陷青一段下部、中部、上部主要发育的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分别为中有机质块状混合质细粒沉积岩相、高有机质纹层状/层状长英...
目的 明确沉积环境演化与岩相类型、有机质富集特征的响应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长岭凹陷青一段细粒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古沉积环境的垂向变化规律,明确青一段典型细粒沉积的有机质差异富集过程。 方法 开展显微薄片、主/微量元素测试等分析实验,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分析了典型岩相类型与其古沉积环境,阐述了不同古沉积环境影响下,典型细粒沉积有机质差异富集机制。 结果 长岭凹陷青一段下部、中部、上部主要发育的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分别为中有机质块状混合质细粒沉积岩相、高有机质纹层状/层状长英...
2025, 43(2): 750-7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16
摘要:
目的 东营凹陷湖相细粒沉积岩具有巨大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前景,然而由于其粒度小、相变快、层序界面不易识别等难点,传统层序地层学无法准确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使得其有机质富集模式认识不清,制约了非常规油气勘探推进。旋回地层学可以进行高频层序的划分和地层的精细对比,还可以探究天文周期驱动细粒岩沉积的过程,是建立有机质富集模式进而预测页岩油甜点层段重要手段。 方法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LY1井为例,基于岩心、地球化学和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对沙三下—沙四上亚段湖相细粒沉积岩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 结...
目的 东营凹陷湖相细粒沉积岩具有巨大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前景,然而由于其粒度小、相变快、层序界面不易识别等难点,传统层序地层学无法准确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使得其有机质富集模式认识不清,制约了非常规油气勘探推进。旋回地层学可以进行高频层序的划分和地层的精细对比,还可以探究天文周期驱动细粒岩沉积的过程,是建立有机质富集模式进而预测页岩油甜点层段重要手段。 方法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LY1井为例,基于岩心、地球化学和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对沙三下—沙四上亚段湖相细粒沉积岩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