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1卷  第4期

目次
沉积学报 第41卷 第4期
2023, 41(4).
摘要:
学科综述
鲕粒成因研究进展
郭芪恒, 金振奎, 史书婷, 刘元博, 王金艺
2023, 41(4): 959-9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0
摘要:
鲕粒不仅是古环境的重要指示标志,由其构成的鲕粒石灰岩通常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但自鲕粒被发现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其无机成因还是有机成因就一直存在争议。分别系统归纳了典型鲕粒的物理化学成因及微生物成因、鲕粒的圈层结构类型及成因,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新的鲕粒成因模式,解释了常见鲕粒的形成过程。对鲕粒研究综述和实例分析认为,鲕粒新圈层的形成是微生物介导的,鲕粒圈层形态是受沉积水体能量控制的,光合微生物及硫酸盐还原细菌等建设性微生物群落均促进了鲕粒圈层的沉淀;鲕粒的圈层结构主要为径向生长的放射状、随机...
洞穴堆积物的微形态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吴金旭, 张玉修, 刘浩宇, , 高峰, 杨石霞
2023, 41(4): 968-9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7
摘要:
洞穴是岩溶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洞穴堆积物。洞穴堆积物主要包括原地碎屑堆积物、异地碎屑堆积物、化学堆积物、生物堆积物以及人为堆积物,在堆积、埋藏过程中受到沉积期后作用的扰动。微形态是利用显微及超显微技术对原位定向样品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旨在分析肉眼无法识别的成分、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其时序、空间和成因关系。通过总结洞穴堆积物微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微形态分析在恢复洞穴古气候与古环境、重建洞穴堆积物的堆积与埋藏过程、构建地层年代学框架、解译古人类活动及遗传信息...
沉积与沉积矿产
倒数第三次冰消期气候变化的石笋多指标分析
陈公哲, 陈仕涛, 刘笑, 赵侃, 王真军, 张振球, 汪永进
2023, 41(4): 992-10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0
摘要:
对生长于倒数第三次冰消期(简称“倒三冰消期”)的石笋进行多指标分析,有利于全面认识该时期气候的变化特征和成因机制。通过对湖北永兴洞石笋(编号:YXB)的同位素测试、石笋纹层生长直径和岩性特征分析,重建了倒三冰消期亚洲季风气候变化序列。结果表明:纹层生长直径与δ18O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在δ18O负偏时,纹层生长直径变短,δ18O正偏时,纹层生长直径变长。特别是纹层生长直径变化与石笋δ18O一致,也记录了在倒三冰消期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弱季风事件(亦称“类YD事件”)。石笋岩性特征对该事件...
“中布容事件”时南极底层流在马里亚纳海沟南部的沉积记录
陈亮, 刘紫荆, 殷征欣, 唐盟
2023, 41(4): 1002-10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4
摘要:
对马里亚纳海沟南部的柱状样品进行了涂片粒度、岩心扫描(XRF)、古地磁及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古地磁分析结果表明,该柱底部507 cm处发生了倒转事件(B/M界限),表明该柱至少记录了78万年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通过对古地磁相对强度及倾角长期变化分析建立了该柱布容时期以来年代框架。涂片粒度分析及XRF扫描结果均显示,该柱样沉积物类型自底部到顶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底部以代表陆源输入的远洋黏土为主,上部以代表生源作用的硅质软泥为主,分析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布容事件(MBE)时南极底层水(A...
美国Bryce峡谷Claron组粒度端元指示的风尘沉积及意义
周声芳, 刘秀铭, 毛学刚, 邢行, 连悦辰
2023, 41(4): 1011-10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4
摘要:
美国犹他州西南部广泛出露的古新世—始新世Claron组是研究该时期气候环境变化的优质材料。已有研究认为Claron组为河湖相沉积地层,但是野外考察结果显示一些层位存在显著的风尘沉积特征,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重新探讨。以Bryce峡谷国家公园的Claron组为研究对象,野外沉积特征和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特征均指示地层红色层以风尘沉积为主。采用非参数粒度端元分析模型对其进行粒度组分分解,得到6个具有不同沉积意义的端元,分别代表成土组分、积水洼地/临时性湖泊静水沉降组分、冲—洪积组分以及风尘沉...
陆相沉积物风化强度与颜色成因探讨———以四川盆地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为例
蒋昊原, 夏燕青, 刘善品, 张喜龙, 李继永, 王永超
2023, 41(4): 1025-10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9
摘要:
沉积物/岩的新鲜色是其内部成分、组构的直观响应,记载着丰富的气候、环境、构造和成岩改造信息。四川盆地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是一套河湖相沉积的碎屑地层,剖面出露好、颜色新鲜且连续多变,是研究沉积物/岩颜色成因及其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的良好对象。通过对上沙溪庙组灰绿色、灰色、红色等颜色的岩石样品矿物成分、元素含量和Fe化学种的测试和分析,发现上沙溪庙组泥岩的颜色差异是由赤铁矿含量变化直接引起的。红色泥岩,CIA、CIW、Ba指数、退碱指数、黏土化指数、残积系数平均值分别为70.27、82.05、1.14、...
岩相特征对海平面升降的响应———以山东苍山寒武系为例
樊爱萍, 李诚, 杨仁超, 韩作振, 吴祥生
2023, 41(4): 1040-105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60
摘要:
对于陆表海浅水沉积而言,小幅度的海平面升降即可造成沉积环境和岩相的快速变化。为了研究岩相特征对海平面升降的响应,以出露条件好、岩相变化频繁的山东苍山寒武系为例,通过野外观察、剖面实测,并结合室内薄片鉴定,对研究区寒武系的岩性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将其划分为鲕粒灰岩相、生屑灰岩相、泥灰岩相、灰质砂岩相、微生物灰岩相、页岩相和砂岩相等7种岩相。研究认为,该区馒头组主要发育潮坪—障壁岛—潟湖沉积;张夏组发育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沉积;与馒头组相比,张夏组水动力条件更强;水体能量、深度、光照、清澈程度的旋回性...
现代沉积与环境
西北冰洋及白令海表层沉积物XRD全岩矿物分布特征
刘杨, 汪卫国, 董林森
2023, 41(4): 1054-10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8
摘要:
为了探明北极地区沉积物矿物的组成、分布、来源及运输途径,对西北冰洋及白令海8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XRD(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结果表明,石英、斜长石、钾长石、云母和绿泥石等为主要矿物,白云石、辉石、角闪石区域性分布。沉积物中矿物含量区域性差异明显,指示了不同的物质来源。其中,拉普捷夫海接收了西伯利亚地台沉积物以及新西伯利亚群岛花岗岩碎屑,其中部分在穿极流与波弗特旋回作用下通过海冰输送至加拿大海盆;楚科奇海阿拉斯加近岸水域沉积物中富含的石英,为海岸侵蚀和河流搬运进入楚科奇海;育空河搬运来自...
中国西北沙漠毗邻区表土花粉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古气候定量重建的尝试
许可可, 杨振京, 宁凯, 毕志伟, 杨庆华, 赵楠楠
2023, 41(4): 1067-10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0
摘要:
为探讨中国西北沙漠毗邻区现代花粉、植被和气候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利用222个表土花粉样品、植被样方调查以及气象数据,进行指示种分析、花粉代表性分析、排序分析以及古气候定量重建尝试。结果表明,沙漠毗邻区的表土花粉可分为荒漠带(三个亚带)、灌丛带、草甸带、高山草甸带和林草过渡带5个带;各植被带中主要科属花粉的代表性均较低,且同种花粉不同区域代表性有较大差异;荒漠带2和灌丛带的花粉组合与植被调查一致性较差,其余植被带的花粉组合和植被调查结果均有较好的一致性;指示种分析以及排序分析表明除草甸带和高山草...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川中地区灯影组四段微生物岩沉积模式及主控因素
李安鹏, 高达, 胡明毅, 赵玉茹, 朱传勇, 戴逸晨
2023, 41(4): 1080-10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6
摘要:
为建立川中地区灯影组四段微生物岩的沉积模式,明确微生物岩沉积的主控因素,利用钻井、岩心、薄片等资料,从中观和微观尺度开展了精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在研究区识别出8种岩相,其中微生物岩包括凝块石和叠层石,并将叠层石划分为波状凝集叠层石、波状骨架叠层石和层状细粒叠层石。这些岩相在垂向上有序组合,发育了潮下—局限潟湖沉积、潮下带凝块石、浅潮下—潮间带叠层石—颗粒滩复合体、潮间带叠层石等4种岩相组合。连井层序地层格架内微相对比显示,微生物丘和颗粒滩主要发育在层序的上部,且在灯四段由下至上发育规模变大。平面上...
坳陷湖盆古湖泊多期次扩张—消亡演化模式
杜威, 李昆, 纪友亮, 吕文睿, 赵祥宇, 黄志佳, 姜燕, 刘炎鑫, 王子涵, 吴浩
2023, 41(4): 1097-11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4
摘要:
陆相湖盆沉积微相研究主要着眼于复合砂体的平面展布规律和垂向叠置关系,很少与多期次、多种湖退机制的低频湖泊演化模式建立联系。以饶阳凹陷肃宁—大王庄地区下渐新统为例,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测录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利用岩石学和地震沉积学两种证据分析古湖泊的演化过程和期次,建立多期次古湖泊扩张—消亡演化模式。研究表明:湖盆稳定坳陷背景下,早渐新世时期饶阳凹陷古湖泊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扩张至消亡的低频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快速主动扩张期、缓慢被动收缩期、快速被动收缩期、缓慢主动收缩期和缓慢被动消亡期。湖泊的主动...
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演化及对古地理格局的控制
王志伟, 钟怡江, 刘磊, 陈洪德, 王兴龙, 陈安清
2023, 41(4): 1110-11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1
摘要:
克拉通内裂陷对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量露头证据揭示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的存在。研究充分利用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结合相关构造背景与地球动力学成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早寒武世鄂西渝东克拉通内裂陷发育的综合识别标志,并刻画了裂陷的沉积充填演化过程以及对古地理格局的控制。结果表明:1)裂陷呈南宽北窄、东缓西陡的不对称箕状形态;2)受裂陷西缘同沉积断裂控制,裂陷内地层沉积厚度与深—浅水沉积、斜坡相沉积均具明显分异性,分异程度与断裂活动性呈正相关...
伊朗Lurestan⁃Fars地区晚白垩世微相与沉积环境演化
刘昕羽, 胡修棉, 许艺炜, 蒋璟鑫, 孙高远
2023, 41(4): 1124-11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9
摘要:
中东阿拉伯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发育巨厚的碳酸盐岩沉积,是油气的有利储层,其沉积环境的演化长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阿拉伯北缘Lurestan-Fars地区(现今伊朗境内)3条剖面(Khoramabad-AD剖面、Kermanshah-KM剖面和Hkhormoj-HM剖面)为研究对象,对上白垩统Savark组、Ilam组、Gurpi组碳酸盐岩地层开展了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岩石薄片分析。基于岩石结构、生物组合以及沉积构造等特征,将碳酸盐岩划分为13种沉积微相,形成于外缓坡、中缓坡和内缓坡3种沉积环境。...
基于FMI图像深度学习的砂砾岩体沉积微相识别方法———以东营凹陷北带Y920区块沙四上亚段为例
罗歆, 闫建平, 王军, 耿斌, 王敏, 钟广海, 张帆, 李志鹏, 高松洋
2023, 41(4): 1138-11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8
摘要:
砂砾岩体属于近源快速堆积,扇体多期叠置,岩性多样、非均质性强,常规测井曲线受粗碎屑岩石组构、流体复杂性的影响,往往对沉积微相识别有难度。以东营凹陷北带Y920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为例,将岩心刻度FMI(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图像,总结各沉积微相的FMI图像特征;分析不同沉积微相与岩性、物性、含油性的关系;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图像处理手段提取不同沉积微相FMI图像的对比度、相关度、角二阶矩、同质性4种纹理参数,将4种纹理参数与取心段不同沉积微相FMI图像分别作为K最近邻分类算法(KNN)和卷积神...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邻区石炭系羊虎沟组砂体成因机制与沉积过程
朱淑玥, 刘磊, 王峰, 侯云东, 王志伟, 张成弓, 付斯一, 陈洪德, 张靖芪
2023, 41(4): 1153-11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1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时期为加里东运动后复活的坳拉槽,羊虎沟组分布面积广,厚度变化大,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由于该地区构造运动强烈,沉积环境变化频繁,致使砂体沉积成因复杂。目前对羊虎沟组砂体成因机制缺乏系统研究,单一的沉积模式无法全面概括各类砂体的沉积特征与展布规律。通过野外剖面、岩心观察、钻井资料、物源分析等方法,共识别出6种岩相组合类型。基于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及各时期砂体展布等特征,对其成因机制及沉积过程进行了系统讨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砂体成因主要为河控三角洲...
动静结合下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以孤岛油田M区新近系馆陶组为例
刘如昊, 孙雨, 闫百泉, 张以根, 黄迎松, 王宁, 王鑫锐
2023, 41(4): 1170-11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3
摘要:
为了加深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以孤岛油田M区新近系馆陶组为例,开展了动静结合下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利用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带指数、泥质含量四种参数将储层划分为4类静态流动单元,并通过渗流阻力模型劈分各流动单元注水量,以流动单元单位厚度瞬时注入量作为动态流动单元的评价参数,实现流动单元的动态评价,并对动静两种方法下流动单元的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注采井网的分布极大程度上控制了高级别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注水量的增大一定程度上会使流动单元的级别升高,层内动静流动单元的差异主要受控于砂体韵律性导致的...
南海北部古海流对琼东南盆地中新世储层发育的影响
刘昆, 程鹏, 宋鹏, 任科英, 李虎, 刘博通
2023, 41(4): 1181-11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56
摘要:
琼东南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大陆边缘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中新世海相砂岩储层。琼东南盆地处于印支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区域,该海域现今海流活动频繁,但关于海流对琼东南盆地储层发育的影响鲜有研究。通过分析琼东南盆地不同构造区域典型钻井岩心样品的沉积特征,利用地层成像测井和黏土矿物组分数据,结合现今的海流分布,研究了琼东南盆地古海流—沉积交互作用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中新世砂岩储层在沉积过程中主要受到四种古海流的改造作用:陆架区为冬季风引发的北东—南西向表层海流;陆坡...
强烈生物降解作用下三环萜烷的分布与组成特征差异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砂为例
王珊, 张敏
2023, 41(4): 1192-12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2
摘要:
准噶尔盆地具有丰富的油砂资源,风城油砂矿区所在的西北缘是准噶尔盆地最主要的油砂分布区。对研究区油砂样品抽提物进行饱和烃和芳烃的色质研究中发现,油砂样品中正构烷烃、常规甾烷、单芳甾烷和短链三芳甾烷、重排甾烷均已检测不到,而藿烷类化合物、孕甾烷、升孕甾烷、长链三芳甾烷也仅有少量分布;三环萜烷以及25-降藿烷却异常丰富,揭示该地区原油曾遭受比较严重的生物降解,降解等级在8级以上。就三环萜烷整体碳数分布而言,随着生物降解作用的增强,三环萜烷化合物的抗降解能力会随着碳数的增加而减弱,即三环萜烷(TT)抗生...
塔河油田原油三环萜烷异常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敖添, 王作栋, 张婷, 李晓斌, 王文军, 马冬晨, 贾星亮, 王丹
2023, 41(4): 1202-12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3
摘要:
塔河油田是我国目前原油储量最大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其原油中三环萜烷含量异常丰富,并显著高于藿烷。对塔河90个原油样品的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数据进行分析,从沉积环境、生物降解和成熟度三个方面,探讨了塔河原油中三环萜烷异常分布的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烃源岩的形成环境、有机质沉积时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和咸化程度,均不是塔河原油中三环萜烷相对丰度高于藿烷的主要影响因素;三环萜烷相对丰度不同的原油生物降解程度无较大差异,表明生物降解是一个较为次要的影响因素;而有机质中细菌输入增多会导致三环萜烷相...
含煤岩系中煤层的差异沉积响应与油气勘探———以玛湖斜坡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为例
孟祥超, 周伯玉, 陈扬, 马海龙, 李亮, 王科朋, 林道峰, 赵文苹
2023, 41(4): 1212-12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3
摘要:
含煤岩系中不同类型煤层的差异沉积响应,及对邻近砂砾岩成岩成储效应的影响目前研究比较薄弱。基于野外露头、孢粉组合、井—震剖面、岩心相序、测井响应、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等资料,对研究区稳定厚煤层、局限薄煤层进行了差异沉积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以逆冲断裂I、II为代表的盆缘边界断裂复活及盆地基底的振荡性沉降,为研究区提供了厚层泥炭聚积、宽缓古斜坡背景—广覆式湖侵、阻碍沼泽排水—防止有机质氧化、降低河流梯度—弱化陆源碎屑干扰等四方面有利条件,在近湖盆区首次湖泛面附近形成大面积分布的稳定厚煤层,显微组分指...
非常规油气沉积学
湖相细粒沉积岩沉积动力学机制与沉积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铜川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露头为例
黄军平, 杨田, 张艳, 李相博, 董岐石, 杨占龙, , 郑泽宇
2023, 41(4): 1227-12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1
摘要: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细粒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衣食村、瑶曲等典型野外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踏勘和测量的基础上,分析其岩相及岩相组合特征,探讨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并建立了细粒沉积中不同岩相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铜川地区延长组中下部野外露头主要发育叠覆冲刷正粒序粉砂—细砂岩相、块状层理粉砂—细砂岩相、软沉积变形砂泥混杂岩相、块状泥岩相、水平纹层泥页岩相、凝灰岩相共6种岩相类型。铜川地区长7油层组发育背景泥质沉积、凝灰岩与重力流沉积的垂向组合、滑动滑塌与背景泥岩互层叠置、重力流...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下寒武统泥页岩古气候与物源背景研究
谢巍, 李一凡, 刘旺威
2023, 41(4): 1240-12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9
摘要:
通过对库鲁克塔格地区下寒武统泥页岩的主微量元素数据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早寒武世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古气候演化特征、物源输入背景、泥页岩成因模式。CIA值及SiO2-(Al2O3+K2O+Na2O)图解表明,研究区古气候由埃迪卡拉纪进入寒武纪变暖,进入寒武纪后再次变得寒冷干旱。Ce/Ce*值和(La/Ce)N值表明西山布拉克组沉积背景为洋中脊附近的深海洋盆,其上覆的西大山组和下伏的汉格尔乔克组为稳定的大陆边缘背景。La-Th-Sc图解表明恰克马克铁什Ⅰ号剖面泥页岩形成时构造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恰...
滇黔北坳陷寒武系筇竹寺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优质页岩展布
罗锦宇, 祝海华, 梁兴, 张介辉, 张廷山, 闵华军, 张喜, 邹辰, 李军君
2023, 41(4): 1257-12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5
摘要:
滇黔北地区筇竹寺组早期沉积的黑色页岩是重要的烃源岩层。为明确其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揭示优质页岩展布规律,通过区域地质调查、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及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滇黔北坳陷筇竹寺组上、下段的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进行了恢复。筇竹寺组总体表现为西部薄,拉张槽内及东部厚的特点,同一沉积期内岩石类型也具有区域性差异,下段沉积期内西部地区以砂岩为主,中部与东部地区以泥页岩为主。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浅海陆棚相,上、下段水体深度不同,具有不同的沉积相特征,可细分为6种微相。下段地层由西至东依次主要发育...
致密砂岩储层成因类型与致密化过程差异性———以高邮凹陷阜一段为例
于雯泉
2023, 41(4): 1271-12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8
摘要:
通过微观薄片图像、CT扫描与流动性分析等手段,对高邮凹陷阜一段致密砂岩储层开展了成因类型的分析,按形成的主要因素将其分为原生型与次生型两大类。由于埋藏过程与成藏条件的不同,高邮凹陷不同地区存在两种致密化过程。北斜坡内坡带为先成藏后致密型油藏,储层主要发育次生型,其特点为在垛二段时期发生致密化,但随后大规模排烃导致的强烈溶蚀作用解除了致密化,盐城组末期再次深埋的影响导致成藏后储层再次致密化,造成油藏储层具有相对较高孔隙度,且含油饱和度较高,但孔喉的连通性较差,孔隙中赋存烃类流体的流动性不佳,这类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