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8卷  第4期

目次
沉积学报 第38卷 第4期
2020, 38(4): 0-0.
摘要:
沉积与沉积矿产
辽宁兴城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序列和不整合—兼讨论燕山裂陷槽东南部的沉积古地理演化
李晓波, 偶奇, 王旖旎, 王晗, 杨明, 张梅生
2020, 38(4): 687-7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4
摘要:
辽宁兴城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燕山裂陷槽盆地(燕辽海盆)的东南边缘,地层序列和沉积特征与同属盆地边缘区的河北滦县、北京南口、以及太行山区等地类似。研究区新太古代花岗岩之上沉积了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蓟县系(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以及青白口系(长龙山组、景儿峪组)。与天津蓟县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相比,本区地层厚度较薄、长城系碳酸盐岩较少、碎屑物粒度较粗、部分层位(铁岭组、洪水庄组、下马岭组?)缺失,几大沉积层序的底界超覆明显,体现了典型的古陆边缘特征。中...
拉萨—羌塘地体碰撞时限:来自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多尼组沉积的约束
朱志才, 翟庆国, 胡培远, 唐跃, 王海涛, 王伟, 吴昊, 黄智强
2020, 38(4): 712-7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81
摘要:
早白垩世多尼组沿西藏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沿线广泛分布,其沉积环境、碎屑组成和沉积物源等记录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闭合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的演化历史。班戈地区多尼组以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纪海相复理石之上,主要由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少量安山岩夹层组成。砂岩中普遍发育槽状、板状、楔状交错层理,泥岩中可见泥裂,砾岩多为透镜状并发育叠瓦状构造,指示其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沉积,且总体呈现出向上变粗的沉积组合序列。对多尼组中安山岩夹层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6U/238Pb加权平...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热液活动指示意义
张霄宇, 陶春辉, 廖时理, 周建平, 李怀明, 滕国超, 黄大松
2020, 38(4): 727-73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85
摘要:
洋中脊热液硫化物勘探技术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勘探开发。以我国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域采集的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基于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检测数据,采用元素含量特征、相关性分析、元素对比值、特征元素三角图解,以及稀土元素分馏特征值等手段,开展沉积物热液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样品所代表的大部分研究区域内主要为钙质生物沉积,部分样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受沉积物中玄武岩风化碎屑的影响,龙旂热液区的部分样品中表现出一定的热液迹象,稀土元素分馏特征和配分模式、(Al+K)⁃Mg⁃...
鲕粒粒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以北京西山下苇甸寒武系张夏组剖面为例
郭芪恒, 金振奎, 史书婷, 朱小二, 李硕, 陈媛, 王金艺
2020, 38(4): 737-74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0
摘要:
沉积物的粒度资料是确定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一直以来多应用在碎屑岩方面,较少用于碳酸盐岩的分析。以北京西山寒武系张夏组鲕粒石灰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实测、室内薄片粒度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鲕粒粒度参数、粒度频率曲线及概率累积曲线特征,明确了鲕粒粒度在分析鲕粒灰岩沉积环境上的重要作用,并建立了下苇甸鲕粒粒度特征与鲕粒滩在空间上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鲕粒粒径大小、分选系数、峰度及概率累积曲线组分截点可以很好地反映鲕粒沉积水动力环境;一般情况下,水动力环境较稳定的间歇高能滩沉积的灰泥鲕粒石灰岩鲕粒粒径...
东爪哇盆地抱球虫灰岩浮游有孔虫组成及指相意义
郭沫贞, 吕福亮, 侯福斗, 李林, 杨涛涛, 李东
2020, 38(4): 747-75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0
摘要:
印尼东爪哇盆地上新世发育的抱球虫灰岩,已成为该地区主要的勘探目的层之一,目前已发现了多个油气田。该地区发育的抱球虫灰岩具有浮游有孔虫颗粒含量高达50%,粒间孔和浮游有孔虫体腔孔发育的特征,其岩芯分析孔隙度最高可达52%,是该区域优质储层,但对其沉积相研究因缺乏可靠的指相证据而认识不一,从而影响了对此类储层控制因素及展布的研究,限制了该区的油气勘探。通过对该套灰岩浮游有孔虫属种组成及生态环境分析,发现研究区抱球虫灰岩发育的浮游有孔虫种类众多,水深上包括浅层水种、中层水种及深水种,区带上包括热带、副...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陆表古温度定量重建—以LD6⁃7井嫩江组一、二段为例
秦健铭, 陈积权, 高远, 席党鹏, 王成善
2020, 38(4): 759-7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9
摘要:
松辽盆地嫩江组一、二段是形成于晚白垩世的湖相沉积,保留了丰富的陆地古气候信息。对松辽盆地LD6⁃7井嫩江组一、二段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及陆表古温度重建,其全岩矿物以黏土矿物含量最多(平均46.2%),石英含量次之(平均21.7%),斜长石和钾长石含量较低。多种风化指数显示嫩江组一、二段具有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作用。物源区、搬运和成岩过程对沉积物化学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降水量较大,2)有一定强度的物理剥蚀,3)分选和沉积再循环作用较弱,4)成岩作用较弱,5)原岩为酸性岩。基于τNa⁃MAT转...
现代沉积与环境
松嫩沙地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
谢远云, 孙磊, 康春国, 迟云平, 刘璐, 王嘉新, 杜慧荣
2020, 38(4): 771-7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5
摘要:
作为亚洲风尘源区的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Sr⁃Nd同位素组成已得到很好的研究,但位于欧亚黄土带最东端的松嫩沙地尚是空白,这影响了对该地区风尘系统的深入理解。为此,系统采集了松嫩沙地19个区域90个河流沙和风成沙样品,并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分粒级处理(<63 μm、63~30 μm、30~10 μm、<10 μm和<30 μm)。对116个分粒级子样的酸不溶物(硅酸盐组分)进行了Sr⁃Nd同位素组成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松嫩沙地可划分出两个大区(嫩江水系和松花江水系)和七个小区,嫩江水系沉积物的N...
甘肃庄浪全新世黄土土壤物源分析及古气候恢复重建
王兆夺, 黄春长, 庞奖励, 刘安娜, 周亚利, 查小春
2020, 38(4): 781-7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7
摘要:
通过对六盘山西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在甘肃庄浪县城北水洛河第三级阶地平坦地面发现出露厚度3 m的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确定以此为基础进行黄土古土壤物源分析及古气候恢复重建研究。在对该剖面土壤与沉积学宏观特征观察分析描述的基础上,从上向下,以每2 cm连续采样,共获得170个样品。在实验室进行理化指标分析和OSL测年、粒度成分端元分析和时间过程小波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中可以识别出4个端元组分。它们分别代表了沉积物沉积后就地风化成壤改造作用、后期的淋溶淀积作用、西北冬季...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海侵沉积地层及其古环境意义
秦亚超, 孙荣涛, 王红, 田振兴, 徐扬, 温珍河
2020, 38(4): 790-8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3
摘要: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晚更新世海侵沉积地层广泛出露。基于本区18个站位柱状岩芯的剖面观察、有孔虫和介形虫鉴定、粒度分析、腹足类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 (Benson))和钙质结核的AMS 14C年龄识别了沉积相,并探讨了MIS 3阶段的沉积历史和古环境特征,同时大致估算出末次海侵过程中水下平原的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在日照外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以北,表层覆盖着全新世早期海侵过程中所形成的砂质改造层,灰色,席状,无层理,厚度薄,通常在10~40 cm左右。海侵沙席之下...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火山作用对碳酸盐岩沉积及成岩的影响
李泯星, 屈海洲, 程曦, 杨迅, 杨东凡, 张本健, 张云峰, 李晓
2020, 38(4): 810-8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8
摘要:
火山作用是熔岩(岩浆)、火山碎屑和火山气体通过火山口喷出到地球表面的现象。火山爆发带来大量火山碎屑物质和气体进入到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系统中,这将对其中碳酸盐沉积物的成分、结构、沉积构造、相序及沉积演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火山物质含量的增加不仅会干扰碳酸盐沉积,还能够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火山沉积物在空间上也遵循粒度分异的规律。在组合方式上往往出现狭义和广义的混合沉积,记录了火山活动的演化。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海洋、湖泊等环境,火山作用可以通过控制基底形态、热液喷涌、不同性质火山碎屑的输入和分布、台...
潮控河口湾岩相类型及沉积模式—以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北部区块上白垩统Napo组LU段为例
李阳, 金振奎, 朱小二, 史书婷, 袁坤, 黎瑞, 王金艺
2020, 38(4): 826-8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8
摘要:
潮控河口湾是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北部上白垩统Napo组的主力储层,当前对其识别标志、岩相及沉积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建立可靠的潮控河口湾的沉积模式,对于预测油气储层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区LU碎屑岩段岩芯、粒度、测井、薄片以及地化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1)综合岩相类型、地化、垂向序列特征认为其发育潮控河口湾和陆棚;2)研究区潮控河口湾主要发育中河口湾亚相及外河口湾亚相,中河口湾亚相发育潮汐河道、潮坪、高流态沙坪等微相,在测井曲线上呈钟形;外河口湾轴部发育潮汐沙坝、高流态沙坪微相,测井曲线上为箱型;...
伊拉克M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层序构型及储层展布
李峰峰, 郭睿, 刘立峰, 余义常, 宋世琦
2020, 38(4): 838-8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8
摘要:
为明确伊拉克M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碳酸盐岩储层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基于岩芯、测井和铸体薄片资料,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的控制下,通过岩相分析识别碳酸盐岩地层暴露面、岩性转换面和最大海泛面,将Mishrif组划分为6个四级层序(SQ1~SQ6)。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浅滩暴露型、局限环境暴露型、浅滩非暴露型和长期暴露风化型4种层序构型,每种层序的沉积环境,体系域类型、层序界面特征、暴露时间及对储层的控制等存在差异。浅滩暴露型层序高位体系域晚期发育厚壳蛤滩、生屑滩及滩前等高能沉积型储层;局限环境暴露...
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上乌尔禾组富火山碎屑砂砾岩储层的古环境及储层机理研究
丁超, 庞燕青, 孟亚玲, 黄钰珑, 李闻东, 张顺存, 郭晖, 李佳思, 张明峰
2020, 38(4): 851-8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4
摘要:
通过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的岩石矿物学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特征等综合分析,研究了该区富火山碎屑砂砾岩储层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乌尔禾组古气候总体较为稳定,为温暖湿润的气候,丰富的降水使上乌尔禾组发育多套厚层砂砾岩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大量的火山碎屑在流域内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化学风化,并被富氧淡水携带入湖,水解释放大量的阳离子,使得上乌尔禾组时期湖盆水体环境为咸水的氧化条件。火山碎屑沉积埋藏后也为后期成岩作用提供了碱性的成岩流体环境以及自生矿物形...
断盖配置渗漏与封闭转换时期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付广, 董金梦, 彭万涛
2020, 38(4): 868-87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0
摘要: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在断盖配置渗漏与封闭机制及其转换时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断裂在泥岩盖层内分段生长上下连接时期和断层古排替压力等于储层古排替压力时期,建立了一套断盖配置渗漏与封闭转换时期的确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F1断裂与东二段泥岩盖层配置渗漏与封闭转换时期的确定中。结果表明:在测线L1、L3、L4、L5、L6、L7和L9处F1断裂与东二段泥岩盖层配置至今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发生渗漏,有利于油气聚集与保存,而在测线L2处F1断裂与东二段泥岩...
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与烃源岩
占王忠, 谭富文
2020, 38(4): 876-88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3
摘要:
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理格局是研究其沉积演化史和油气资源评价关键基础。通过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相分析、沉积序列等方法,结合最新的地质调查及其研究结果,对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环境进行恢复,并讨论了上三叠统烃源岩基本特征。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受北侧碰撞造山挤压和南侧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打开双重影响,北羌塘前陆盆地逐渐萎缩消亡,南羌塘则经历走滑作用开始接受沉积。盆地北部的可可西里造山带、东部的岛链状隆起带和中部的中央隆起带为该时期盆地内三个物源区。北部边缘、中央隆起带东部边缘和盆地的中、东部地区,形...
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侯阳红, 康志宏, 赵晨君, 余旭东, 王恩博
2020, 38(4): 886-89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6
摘要:
为探讨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底部富有机质黑色岩系的物源属性及源区构造背景特征,在南京幕府山剖面幕府山组底部系统的采集样品,并对其进行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Th/Sc⁃Zr/Sc图解表明幕府山组黑色岩系未曾经历沉积再循环;通过分析主量元素比值特征、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δEu、(La/Yb)N及La/Th⁃Hf和La/Yb⁃∑REE判别图解,认为幕府山组黑色岩系源岩主要是花岗岩和富含长英质矿物的沉积岩等上地壳长英质岩石,存在基性岩的混入。从物源属性、地质年代关系、华南大陆构造演化历程等多方...
高演化地质样品中三芳甾类标志物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包建平, 倪春华, 朱翠山, 蒋兴超, 申旭
2020, 38(4): 898-9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9
摘要:
借助色谱质谱仪,对黔南坳陷和黔北坳陷凯里残余油藏凯棠剖面液态石油、岩孔古油藏中的热裂解焦沥青和研究区发育的震旦系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四套高演化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馏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尽管已有研究认为凯里残余油藏和岩孔古油藏的油源岩均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但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三芳甾类分布与组成。如凯里残余油藏凯棠剖面的液态原油中C28三芳甾烷优势明显,其含量相当于C26+C27三芳甾烷之和的一倍,且三芳甲藻甾烷在甲基三芳甾烷中的含量极低,它与其他甲基三芳甾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