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36卷  第5期

沉积与沉积矿产
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叠层石沉积特征
肖传桃, 吴彭珊, 李沫汝, 杨志伟, 周思宇, 郭瑞, 张超
2018, 36(5): 853-86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2
摘要:
系统性地对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叠层石特征进行的详细研究。结果显示,叠层石在研究区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分乡组和红花园组均有分布,在纵向上具有规模、厚度和数量逐渐减小的特征,横向上叠层石类型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由水平层状、波状逐渐变为柱状的类型。新发现并命名了两种叠层石类型,即凝块状叠层石和双锥柱状叠层石。根据几何形态特征,可以将研究区的叠层石分为层状、波状、柱状、丘状以及凝块状五种类型。在对各类型叠层石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阐述基础上,根据叠层石发育的形态类型,结合不同类型叠层石内部的岩性、微相及显微特...
龙马溪组页岩黄铁矿微观赋孔特征及地质意义
赵迪斐, 郭英海, 朱炎铭, Geoff Wang, 刘静, 崇璇, 张敬霞
2018, 36(5): 864-87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7
摘要:
随着页岩气地质理论的不断完善,页岩气储层研究也更加精细、量化,黄铁矿作为页岩气储层普遍发育的物质成分,其矿物学特征、赋孔特征与地质意义引起了关注。为细化、量化对页岩储层黄铁矿的地质认识,通过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等实验手段结合图像处理技术(Image Processing),以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中下部优质页岩储层样品为例,探究页岩储层黄铁矿的发育类型和特征,量化表征评价页岩基质莓状黄铁矿在纳米尺度下的孔隙发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黄铁矿的...
湖泊滨岸砂坝内部结构特征剖析及其地质意义——以峡山湖现代砂坝沉积为例
商晓飞, 郭颖, 侯加根, 段太忠, 赵磊
2018, 36(5): 877-8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7
摘要:
湖泊滨岸砂坝通常会形成优质储集体,是近年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之一。然而,对砂坝内部结构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油田的进一步开发和剩余油挖潜。位于山东省中部的峡山湖,其东南岸发育多列沿岸分布的现代砂坝沉积,以此为例,利用浅钻孔、探坑等手段对砂坝内部结构进行细致剖析。研究表明,砂坝总体呈现下细上粗的反粒序结构,其内部由一个或多个增生体叠加而成,增生体之间界面处通常发育泥质沉积(落淤层)。增生体在砂坝内部主要有覆盖式和顶积式2种堆积样式,前者加积作用强,保存较好,增生体规模向上逐渐变大;后者加积作用弱,...
南海北部深水区LS33a钻井微体古生物年代地层格架
刘晓锋, 孙志鹏, 刘新宇, 刘东生, 翟世奎, 龙海燕, 姜龙杰, 毕东杰
2018, 36(5): 890-90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9
摘要: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接收了渐新世以来数千米厚的海相沉积地层,蕴藏着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深水区LS33a钻井岩芯的取样和化石鉴定,识别出21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N22带~P19带)和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NN19带~NP24带)。通过与大洋钻探(ODP)在南海实施的184航次的钻探结果和“国际年代地层表(2012)”等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化石事件的地质年代意义,构建了LS33a钻井生物年代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更新统与上新统、上上新统与下上新统、上新统与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
二连盆地胜利煤田含煤地层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余坤, 屈争辉, 琚宜文, 薛志文
2018, 36(5): 903-91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4
摘要:
根据地层岩性数据及热物理参数,利用50组镜质组反射率数据、46组泥岩声波时差数据以及3个钻孔的地温数据,重建胜利煤田晚白垩世以来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结果表明:1)胜利煤田表现出“早期沉降伴随抬升,晚期终止”的埋藏特征。阿尔善组至都红木组1段沉积期,研究区处于加速—快速沉降期,其沉积末期发生第一期抬升剥蚀,剥蚀量约410 m;都红木组2段至赛罕塔拉沉积期,研究区再次进入快速沉降期,而后发生第二期抬升剥蚀,剥蚀量约580 m;赛汗塔拉沉积末期至今,研究区处于缓慢—终止沉降期;2)阿尔善期至都...
贵州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金中国, 邹林, 张力, 郑明泓, 韩英, 谷静, 谢樨, 陈兴龙, 王洪
2018, 36(5): 914-9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1
摘要:
务—正—道铝土矿成矿区位于黔北—渝南接壤地带,现已发现大型铝土矿床10余个,探明资源储量超7亿吨,是贵州重要的铝矿资源地。铝土矿产于下志留统韩家店组碎屑岩或上石炭统黄龙组碳酸盐岩古侵蚀面之上的下二叠统大竹园组中,属古风化沉积型铝土矿床。基于前人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类型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与铝土矿形成的关系,结合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揭示了研究区铝土矿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演化过程。依据1∶10万~1∶1万遥感影像特征的提取,总结了含矿岩系及相邻层位、主要构造的...
现代沉积与环境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梁敏豪, 杨胜利, 成婷, 李帅, 刘楠楠, 陈慧
2018, 36(5): 927-93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5
摘要:
青藏高原东部广泛分布着典型黄土沉积,对气候变化有着敏感的响应。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典型表土、黄土、古土壤以及砂样,进行系统的常量、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高原东部黄土常量元素氧化物主要为SiO2、Al2O3、Fe2O3和CaO,黄土中SiO2和CaO含量差别较大;Rb、Sr、Ba、Zr、V含量占了微量元素含量的大部分,表土、黄土、古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差别不一。与高原东部的风沙沉积、黄土高原黄土、河西走廊黄土的对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黄土组分的常量元素之间的比值(SiO2/Al2O3、TiO2/...
甘肃天水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刘俊余, 查小春, 黄春长, 庞奖励, 周亚利, 李洋
2018, 36(5): 937-94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8
摘要:
对甘肃天水地区师家崖典型黄土—古土壤剖面化学元素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中氧化物SiO2、Fe2O3、K2O和Al2O3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古土壤层(S0和S0)中较高,黄土层(L0、L1和Lt)中较低;而氧化物CaO和Na2O变化呈相反趋势;根据钙镁比(Ca/Mg)、钾钠比(K/Na)、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和化学蚀变系数(CIA)等化学参数的统计分析结果,揭示了古土壤层形成时期风化成壤作用强烈,黄土层堆积时期风化成壤作用微弱的规律;以Ti为参比,Si、Fe、K和Al相对富...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库车坳陷白垩系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溶蚀作用实验模拟研究
曾庆鲁, 张荣虎, 王力宝, 赵继龙, 佘敏
2018, 36(5): 946-9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9
摘要:
库车坳陷前陆区白垩系发育特低物性、强非均质性和高稳产砂岩储层,溶蚀作用显著,但成因机制尚不是很明确。利用高温高压热模拟实验还原了目的层在成岩演化过程中1种表生流体和2种埋藏流体环境下溶蚀作用差异,揭示了成岩矿物演化过程及储集空间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生成岩期大气淡水淋滤弱酸性流体环境(CO2饱和溶液,pCO2=1 MPa)溶蚀作用最为显著,长石类矿物发生明显溶蚀,石英和黏土矿物相对难溶,Na+、Ca2+和K+等离子析出明显,Si4+和Al3+析出较少,样品表面沉淀出较多的疑似多边形石英和铝硅...
煤层等时格架下中深层储层地震沉积学预测
刘英辉, 黄导武, 段冬平, 陈波, 丁芳, 陈晨, 黎祺
2018, 36(5): 957-9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2
摘要:
西湖凹陷平湖组发育海陆过渡沉积体系,以砂、泥、煤薄互层为特征,砂体成藏条件优越,逐步成为隐蔽油气藏滚动挖潜的热点。但由于其埋深大、砂体薄、横向变化快,使得砂体预测难度大、精度低。利用稳定煤层对高频层序格架搭建的指示作用,建立了含煤地层高频层序格架;在煤层等时格架约束下,基于地震沉积学的地层切片技术对不同层位砂体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湖组一、二段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7个四级层序;储层类型主要包括分流河道、决口扇、三角洲、潮道4种,分流河道宽500~1 000 m、厚10~40 m...
碎屑颗粒含量与泥页岩孔隙分布关系的概念模型——以黔西北志留系龙马溪组为例
禚喜准, 闫清涣, 张姣姣, 张林炎, 陈骁帅, 马立成
2018, 36(5): 969-9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99
摘要:
岩石的组分、结构和颗粒排列,决定了孔隙的发育特征,但从结构—成因角度探讨碎屑颗粒含量及其排列样式对泥页岩孔隙分布影响的研究较少。以黔西北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泥页岩为例,基于薄片分析、XRD分析和扫描电镜等分析结果,根据碎屑颗粒排列方式,将泥页岩分为“颗粒分散状”和“纹层状”两种类型,提出泥页岩孔隙结构的概念模型,由此分析碎屑颗粒含量对孔隙发育的影响。对于“颗粒分散状”泥页岩来讲,碎屑颗粒含量低于52.4%时,主要发育黏土矿物微孔隙,孔隙度随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碎屑颗粒含量达到52.4%时,颗粒...
伊拉克哈法亚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碳酸盐岩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
金值民, 谭秀成, 郭睿, 赵丽敏, 钟原, 陈延涛
2018, 36(5): 981-99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8
摘要:
伊拉克哈法亚油田Mishrif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类型的差异性及对其控制因素的认识是制约该类储层分类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综合利用岩芯、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压汞分析等手段及统计分析方法对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喉道类型、喉道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孔隙结构划分依据和方案,并划分出了中低孔超低渗细喉型、中低孔低渗细喉型、中高孔中低渗中细喉型、高孔中低渗细喉型、中高孔中低渗细喉型、中高孔中低渗中喉型六种孔隙结构类型,并通过毛管压力曲线的形态划分出了Ⅰ—Ⅴ五类线型;研究区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并...
沾化凹陷长堤地区沙一段生物灰岩发育模式及分布特征
申培旸, 刘震, 刘诗敏, 马立驰, 孙超, 李自远, 杨晓光, 卢朝进
2018, 36(5): 995-10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0
摘要:
沾化凹陷长堤地区沙一段属于低勘探层段,目前在沙一段下部生物灰岩中钻遇高产油气,沙一段生物灰岩成为勘探热点,而生物灰岩发育模式及分布特征认识不清。以岩芯、录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工区生物灰岩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以下几方面认识:1)结合前人层序划分基础,依据地震及井孔资料,将沙一段作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利用高频层序划分原理,将沙一段下部细分为三个四级层序,而生物灰岩发育于三个四级层序中;2)生物灰岩分布受古气候、相对古水深和古地貌控制,研究区沙一段时期为亚热带湿润—干旱气候,微咸水湖泊环境,生...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运聚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沈卫兵, 庞雄奇, 陈践发, 王阳洋, 张科, 高兆富, 贾颖超, 陈泽亚
2018, 36(5): 1008-10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01
摘要:
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空间匹配关系角度出发,综合地质剖析及地球化学示踪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输导体系、运移方向及分布特征等进行的精细研究。结果显示:断裂、源储接触关系及盖层等共同控制着油气垂向运移的距离及层位;构造背景、不整合面、渗透性输导层、断裂的配置关系等控制着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通道和距离;海平面升降旋回、优质储层的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垂向聚集层位及平面分布规律。进一步结合研究区烃源岩条件、储层类型等研究成果,基于源储纵向接触关系及油气垂向运移距离,目的层油气成藏模式可分为近源混...
微生物在石油生成中的作用(二)——氢代谢及多源输入
惠荣耀, 丁安娜
2018, 36(5): 1023-103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1
摘要:
产氢菌的发现是近代微生物学研究的一大重要进展。地质体中的氢代谢(氢的生成和利用)是微生物降解有机质形成烃类的重要环节。在石油生成过程中,氢是重要的中间产物及主产物。大分子化合物分解为小分子化合物、脱去含氧基团、烯烃成为饱和烃均需要补充氢。没有氢代谢便没有石油的大量生成。产氢菌含有氢化酶,具有生成H2的能力。一部分微生物在降解有机质的过程中形成H2,另一部分微生物利用H2进行生命活动,产氢耗氢一直处于一种稳定的动态平衡,产氢微生物只有在耗氢微生物存在下才能生长。耗氢微生物的耗氢作用又促进了产氢反应...
热力作用对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形成的作用
张敏, 李谨, 陈菊林
2018, 36(5): 1033-10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3
摘要:
通过对87个采自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烃源岩和松辽盆地湖相烃源岩样品进行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热力作用对烃源岩重排藿烷组成特征的影响强烈。随成熟度的变化,来自两套沉积体系的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相对丰度的分布相似,随成熟度增大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相对丰度均先增大后减小,并在Ro:0.80%~0.90%(生油窗)时达峰值。不同沉积环境的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的成熟度与绝对浓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在Ro:0.50%~0.70%(未熟—低熟)阶段,重排藿烷绝对浓度较大;在Ro:0.70%~0.80...
压力对有机质生烃演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何春民, 李腾飞
2018, 36(5): 1040-104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0
摘要:
在研究压力对有机质热演化作用的影响过程中,模拟实验主要采用金管热解的方法,所得结果大多没有发现压力对有机质演化存在明显影响。而采用定体积高水压反应釜含水热解实验通常得出压力抑制有机质成熟度的结论。超压盆地的研究结果认为,采用定体积高水压反应釜含水热解实验比较接近实际地质条件,但考虑静岩压力的WYMN-3型温—压生烃模拟仪(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或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仪(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更具优势。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分析认为,高水压通过增大PV来增大反应活化能(Ea),通过减小熵变(ΔS)...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泥炭正构烷烃与正烷酮地球化学特征
何大双, 侯读杰, 黄海平
2018, 36(5): 1049-105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3
摘要:
通过对泥炭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分析,以探讨阿萨巴斯卡地区Mildred泥炭沼泽的物源输入特征,以及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内在成因关系,从而揭示研究区泥炭记录的生物信息和植被演化特征。结果表明:Mildred泥炭正构烷烃和正烷酮均以高分子量C23~C33为主,呈后峰型分布,奇碳优势明显,物源以原地堆积的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少量苔藓类、水生植物也有一定程度的贡献。根据主成分分析和正构烷烃指标,Mildred泥炭分子指示物源输入具有分段性,上段(地表至-17 cm)成炭植物以锈色泥炭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