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20卷 第1期
2002, 20(1): 7-12.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均认为下扬子地区广泛发育的栖霞组碳酸盐岩属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但以巢湖地区为例研究表明,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斜坡沉积。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物形成了臭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的层状石灰砾岩,分布于斜坡上部;等深流沉积物形成了上、下硅质层段的砂屑硅质粒泥灰岩,主要分布于斜坡下部。而上、下硅质层段中的钙、硅质页 (泥 )岩属于斜坡远端和盆地沉积;唯有本部灰岩段可能属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这一认识不仅突破了传统观念,而且有助于重新认识下扬子板块二叠纪的古地理特征和盆地构造演化。
长期以来,人们均认为下扬子地区广泛发育的栖霞组碳酸盐岩属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但以巢湖地区为例研究表明,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斜坡沉积。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物形成了臭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的层状石灰砾岩,分布于斜坡上部;等深流沉积物形成了上、下硅质层段的砂屑硅质粒泥灰岩,主要分布于斜坡下部。而上、下硅质层段中的钙、硅质页 (泥 )岩属于斜坡远端和盆地沉积;唯有本部灰岩段可能属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这一认识不仅突破了传统观念,而且有助于重新认识下扬子板块二叠纪的古地理特征和盆地构造演化。
2002, 20(1): 13-19.
摘要:
渤海湾盆地北部主要包括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冀中坳陷和下辽河坳陷,区内奥陶系厚 6 0 0~ 80 0m,主要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下奥陶统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中奥陶统分为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上统缺失。其中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又进一步划分为下段和上段。早奥陶世冶里期和亮甲山期,本区以局限海环境为主,其内散布着一些潮坪和滩。中奥陶世,本区岩相古地理面貌变化旋回极为明显,下马家沟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以局限海为主;上马家沟期早期又是潮坪广布,晚期以开阔海为主;峰峰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又以开阔海为主。在奥陶纪,本区经历了 4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其中上马家沟期晚期是本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台的最大海侵期。
渤海湾盆地北部主要包括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冀中坳陷和下辽河坳陷,区内奥陶系厚 6 0 0~ 80 0m,主要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下奥陶统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中奥陶统分为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上统缺失。其中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又进一步划分为下段和上段。早奥陶世冶里期和亮甲山期,本区以局限海环境为主,其内散布着一些潮坪和滩。中奥陶世,本区岩相古地理面貌变化旋回极为明显,下马家沟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以局限海为主;上马家沟期早期又是潮坪广布,晚期以开阔海为主;峰峰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又以开阔海为主。在奥陶纪,本区经历了 4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其中上马家沟期晚期是本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台的最大海侵期。
2002, 20(1): 20-24.
摘要:
关于瘤状灰岩的成因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中一种认为与碳酸盐结核有关,另一种则认为是差异压实所为,再一种则认为是同沉积作用形成。然而,广西德保县都安下泥盆统达莲塘组发育的一种特殊的瘤状灰岩却因其产状貌似通常意义的砾状灰岩而使得人们将其误认为砾状灰岩。作者通过对这套“砾状灰岩”的沉积岩石学、生物化石、古构造等特征的研究,发现该“砾状灰岩”既不是沉积作用形成,也非同沉积构造作用形成,而是首先在闭塞的台内洼槽环境中形成同生和成岩碳酸盐结核,然后差异压实作用导致地层表面强烈地凹凸不平或地层整体的不均匀性 (致使强度降低 ),最后在印支期的穹隆形成过程中由于翼部的剪切、弯滑、弯流作用,致使结核发生转动、移动而形成今天所见的“砾状灰岩”。因此都安“砾状灰岩”实为瘤状灰岩,它代表的是闭塞、贫氧的 (台内洼槽 )沉积—成岩环境,是沉积成岩和构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关于瘤状灰岩的成因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中一种认为与碳酸盐结核有关,另一种则认为是差异压实所为,再一种则认为是同沉积作用形成。然而,广西德保县都安下泥盆统达莲塘组发育的一种特殊的瘤状灰岩却因其产状貌似通常意义的砾状灰岩而使得人们将其误认为砾状灰岩。作者通过对这套“砾状灰岩”的沉积岩石学、生物化石、古构造等特征的研究,发现该“砾状灰岩”既不是沉积作用形成,也非同沉积构造作用形成,而是首先在闭塞的台内洼槽环境中形成同生和成岩碳酸盐结核,然后差异压实作用导致地层表面强烈地凹凸不平或地层整体的不均匀性 (致使强度降低 ),最后在印支期的穹隆形成过程中由于翼部的剪切、弯滑、弯流作用,致使结核发生转动、移动而形成今天所见的“砾状灰岩”。因此都安“砾状灰岩”实为瘤状灰岩,它代表的是闭塞、贫氧的 (台内洼槽 )沉积—成岩环境,是沉积成岩和构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2002, 20(1): 25-29.
摘要:
对涌流型浊流及底流型浊流的动量方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涌流型浊流不仅从其前部卷吸水体,同时从其顶面卷吸水体。在 0°、5°、10°底坡上开展的涌流型浊流的模拟实验发现 :涌流型浊流的悬浮云是悬伸而向前凸出的,在横向上形成近乎周期性出现的船艄形的凸起和凹陷;涌流型浊流的主体比头部运动速度快,运动过程表现为波浪式前进、后波超前波的特征;涌流型浊流的流体厚度及速度与搬运距离和底坡成正比;流体密度在其底部较大,顶部较小,而底流型浊流不具上述特征。
对涌流型浊流及底流型浊流的动量方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涌流型浊流不仅从其前部卷吸水体,同时从其顶面卷吸水体。在 0°、5°、10°底坡上开展的涌流型浊流的模拟实验发现 :涌流型浊流的悬浮云是悬伸而向前凸出的,在横向上形成近乎周期性出现的船艄形的凸起和凹陷;涌流型浊流的主体比头部运动速度快,运动过程表现为波浪式前进、后波超前波的特征;涌流型浊流的流体厚度及速度与搬运距离和底坡成正比;流体密度在其底部较大,顶部较小,而底流型浊流不具上述特征。
2002, 20(1): 34-40.
摘要:
冷泉流体是指来自海底沉积界面之下的低温流体以喷涌和渗漏方式注入盆地, 并产生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及生物作用, 这种作用及产物称为冷泉?它是继洋中脊以盆下源中高温流体的热泉被发现和研究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盆地流体沉积领域?日前研究较多的是以水? 碳氢化合物 (天然气和石油) ? 硫化氢? 细粒沉积物为主要成分, 温度与海水相近的流体, 广泛发育于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斜坡海底?冷泉流体沉积体系发育高密度的化学自养生物群, 以碳酸盐岩和天然气水合物为主, 有少量的硫化物和硫酸盐等?冷泉碳酸盐岩的产状有丘? 结核? 硬底? 烟囱? 胶结物和小脉等, 以化学自养生物碎屑和多期次的自生碳酸盐胶结物组成的生物丘最为常见, 它在物质来源? 形成环境? 形成作用等方面与传统来源于海水碳的碳酸盐岩建隆不同, 用术语 C h e r m o h e r m 表示, 以区别于传统海水碳酸盐岩建隆术语b i o h e r m s ? l i t h o h e r m s ? p s e u d o b i o h e r m s 和 b i o s t r o m e s ?地层中石化的化学自养生物丘常是含有大量底栖生物化石的碳酸盐岩建隆产于深水相沉积地层中, 在沉积环境和相分析上出现纵向和横向的不连续, 甚至出现反常现象?矿物以镁方解石? 白云石和文石为主, 与传统的碳酸盐岩相似, 在地球化学组成上最大的区别是冷泉流体沉积碳酸盐岩的碳来源于冷泉体系中的细菌生物成因碳, 具有特别负的碳同位素值?冷泉在海底主要沿构造带和高渗透地层呈线性群, 或围绕泥火山或盐底劈顶部呈圆形或不规则状冷泉群分布,或以海底地形低凹处和峡谷转向处呈孤立冷泉形式产出?冷泉流体以沉积建造流体为主?上覆快速堆积? 成岩压实和胶结作用? 构造挤压和变形作用? 深部的后生作用和成岩作用? 海底沉积物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作用是建造流体向上运移进入海底成为冷泉的驱动力?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作用主要有胶结作用? 充填作用和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冷泉流体中的碳主要是以甲烷为主的碳氢化合物形式存在, 经微生物作用转变为 C O2 ,最终形成冷泉碳酸盐岩?
冷泉流体是指来自海底沉积界面之下的低温流体以喷涌和渗漏方式注入盆地, 并产生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及生物作用, 这种作用及产物称为冷泉?它是继洋中脊以盆下源中高温流体的热泉被发现和研究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盆地流体沉积领域?日前研究较多的是以水? 碳氢化合物 (天然气和石油) ? 硫化氢? 细粒沉积物为主要成分, 温度与海水相近的流体, 广泛发育于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斜坡海底?冷泉流体沉积体系发育高密度的化学自养生物群, 以碳酸盐岩和天然气水合物为主, 有少量的硫化物和硫酸盐等?冷泉碳酸盐岩的产状有丘? 结核? 硬底? 烟囱? 胶结物和小脉等, 以化学自养生物碎屑和多期次的自生碳酸盐胶结物组成的生物丘最为常见, 它在物质来源? 形成环境? 形成作用等方面与传统来源于海水碳的碳酸盐岩建隆不同, 用术语 C h e r m o h e r m 表示, 以区别于传统海水碳酸盐岩建隆术语b i o h e r m s ? l i t h o h e r m s ? p s e u d o b i o h e r m s 和 b i o s t r o m e s ?地层中石化的化学自养生物丘常是含有大量底栖生物化石的碳酸盐岩建隆产于深水相沉积地层中, 在沉积环境和相分析上出现纵向和横向的不连续, 甚至出现反常现象?矿物以镁方解石? 白云石和文石为主, 与传统的碳酸盐岩相似, 在地球化学组成上最大的区别是冷泉流体沉积碳酸盐岩的碳来源于冷泉体系中的细菌生物成因碳, 具有特别负的碳同位素值?冷泉在海底主要沿构造带和高渗透地层呈线性群, 或围绕泥火山或盐底劈顶部呈圆形或不规则状冷泉群分布,或以海底地形低凹处和峡谷转向处呈孤立冷泉形式产出?冷泉流体以沉积建造流体为主?上覆快速堆积? 成岩压实和胶结作用? 构造挤压和变形作用? 深部的后生作用和成岩作用? 海底沉积物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作用是建造流体向上运移进入海底成为冷泉的驱动力?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作用主要有胶结作用? 充填作用和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冷泉流体中的碳主要是以甲烷为主的碳氢化合物形式存在, 经微生物作用转变为 C O2 ,最终形成冷泉碳酸盐岩?
2002, 20(1): 41-46.
摘要:
利用硅同位素、锶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对西成矿化集中区与矿体紧密伴生的热水沉积岩的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硅质岩的硅同位素δ3 0 SiNBS -2 8=- 0.6‰~ - 0.1‰,硅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岩;热水沉积岩的锶同位素比值87Sr/ 86Sr变化于 0.70 938~ 0.72 812之间,位于海洋锶和陆壳锶之间,为混合锶,其锶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地层柱;碳同位素组成略低于正常沉积碳酸盐岩,碳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地层柱在循环碳,同时又受其它来源碳的影响。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热水沉积岩的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地层柱 (地壳内部 ),形成方式主要是外生沉积作用,即热水沉积岩是内生作用与外生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内外生矛盾的统一体。
利用硅同位素、锶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对西成矿化集中区与矿体紧密伴生的热水沉积岩的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硅质岩的硅同位素δ3 0 SiNBS -2 8=- 0.6‰~ - 0.1‰,硅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岩;热水沉积岩的锶同位素比值87Sr/ 86Sr变化于 0.70 938~ 0.72 812之间,位于海洋锶和陆壳锶之间,为混合锶,其锶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地层柱;碳同位素组成略低于正常沉积碳酸盐岩,碳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地层柱在循环碳,同时又受其它来源碳的影响。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热水沉积岩的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地层柱 (地壳内部 ),形成方式主要是外生沉积作用,即热水沉积岩是内生作用与外生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内外生矛盾的统一体。
2002, 20(1): 47-54.
摘要:
基于内蒙古东胜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发现的孢子花粉 34属 6 3种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中侏罗世早期孢粉植物群。根据孢粉植物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早中侏罗世古生态、古气候和沉积环境及其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暖湿 (或湿热 )气候条件下的湖泊沼泽沉积对煤和油气的形成有巨大潜力。
基于内蒙古东胜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发现的孢子花粉 34属 6 3种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中侏罗世早期孢粉植物群。根据孢粉植物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早中侏罗世古生态、古气候和沉积环境及其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暖湿 (或湿热 )气候条件下的湖泊沼泽沉积对煤和油气的形成有巨大潜力。
2002, 20(1): 55-60.
摘要:
经镜下成岩特征分析,哈得逊地区石炭系含油气储集层,可划分为六种成岩岩相。其中,薄砂层由致密混合型胶结相和非致密混合型胶结相组成;东河砂岩由溶蚀相、原生孔隙相、溶蚀—原生孔隙相和碳酸盐胶结相组成。其储集性能也随成岩相的不同而变化,椐物性分析评价,溶蚀相为Ⅰ1类特好储集层,原生孔隙相和溶蚀—原生孔隙相为Ⅰ2 类好储集层,非致密混合型胶结相与碳酸盐胶结相中的非致密型为Ⅱ类中等储集层,致密混合型胶结相和碳酸盐胶结相中的致密型为Ⅲ类较差储集层。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应的测井参数模式,对全区八口井进行了分析研究,除了获得各成岩岩相及储层类型在纵横方向上的展布特征外,应用溶蚀相的展布、成因及油气运移机理等特点,对新含油区进行了预测。
经镜下成岩特征分析,哈得逊地区石炭系含油气储集层,可划分为六种成岩岩相。其中,薄砂层由致密混合型胶结相和非致密混合型胶结相组成;东河砂岩由溶蚀相、原生孔隙相、溶蚀—原生孔隙相和碳酸盐胶结相组成。其储集性能也随成岩相的不同而变化,椐物性分析评价,溶蚀相为Ⅰ1类特好储集层,原生孔隙相和溶蚀—原生孔隙相为Ⅰ2 类好储集层,非致密混合型胶结相与碳酸盐胶结相中的非致密型为Ⅱ类中等储集层,致密混合型胶结相和碳酸盐胶结相中的致密型为Ⅲ类较差储集层。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应的测井参数模式,对全区八口井进行了分析研究,除了获得各成岩岩相及储层类型在纵横方向上的展布特征外,应用溶蚀相的展布、成因及油气运移机理等特点,对新含油区进行了预测。
2002, 20(1): 61-69.
摘要:
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 (E3 2 )为一套碳酸盐岩与泥岩互层或夹层的地层。研究揭示这套碳酸盐岩形成于滨浅湖环境,岩石类型有陆屑泥晶灰岩、藻团块灰岩、藻泥晶灰岩、颗粒灰岩、藻纹层灰岩及藻叠层灰岩。其中,藻纹层灰岩及藻叠层灰岩 (藻丘 )储集物性极佳并含油,混合水白云化及大气淡水淋溶是该套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大孔 +(微 )细喉组合、大孔 +(微 )细喉组合是主要的孔喉组合类型。自然电位高负值、视电阻率极高值、过井地震剖面强反射特征是追踪这套含油藻丘灰岩时空展布的重要依据。上述研究成果对跃进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均具重要意义。
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 (E3 2 )为一套碳酸盐岩与泥岩互层或夹层的地层。研究揭示这套碳酸盐岩形成于滨浅湖环境,岩石类型有陆屑泥晶灰岩、藻团块灰岩、藻泥晶灰岩、颗粒灰岩、藻纹层灰岩及藻叠层灰岩。其中,藻纹层灰岩及藻叠层灰岩 (藻丘 )储集物性极佳并含油,混合水白云化及大气淡水淋溶是该套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大孔 +(微 )细喉组合、大孔 +(微 )细喉组合是主要的孔喉组合类型。自然电位高负值、视电阻率极高值、过井地震剖面强反射特征是追踪这套含油藻丘灰岩时空展布的重要依据。上述研究成果对跃进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均具重要意义。
2002, 20(1): 70-74.
摘要:
通过对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及其胶结物方解石的化学成分及方解石晶体微形貌研究后认为 :塔河一号S6 0井埋深 5 433.2 0~ 5 435m发育的岩溶角砾灰岩,属于高度大于 2m的大型古岩溶洞穴沉积;而埋深 5 435m中晶洞中的方解石是地表岩溶带的早中期的淡水与海水的混合带的产物。在本文中,作者指出碳酸盐岩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可有效地应用于表生岩溶作用中的深度、强度、期次以及成岩序列及古沉积环境判别等项研究中。
通过对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及其胶结物方解石的化学成分及方解石晶体微形貌研究后认为 :塔河一号S6 0井埋深 5 433.2 0~ 5 435m发育的岩溶角砾灰岩,属于高度大于 2m的大型古岩溶洞穴沉积;而埋深 5 435m中晶洞中的方解石是地表岩溶带的早中期的淡水与海水的混合带的产物。在本文中,作者指出碳酸盐岩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可有效地应用于表生岩溶作用中的深度、强度、期次以及成岩序列及古沉积环境判别等项研究中。
2002, 20(1): 75-79.
摘要:
这是一项首次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LSCM)的激光荧光技术于油气储层的孔隙结构研究。供LSCM用的样品,用环氧树脂加入荧光剂后,经加压灌注,磨制成岩石薄片,在LSCM显微镜下观察孔喉的分布,可以测量面孔率,并可标出需要测量的每个孔喉的大小以及观察孔喉形状及分布状况。该法的优点 :1.可直接测量和观察到 2 μm左右大小的孔喉。 2.在LSCM显微镜下可区分孔隙空间中的充填粘土杂基等,因此面孔率的测定较一般镜下统计和图像分析更为精确,因粘土矿物由于吸附染色剂后在颜色或灰度上有的不易区分。 3.岩石薄片中的微裂缝,在LSCM显微镜下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
这是一项首次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LSCM)的激光荧光技术于油气储层的孔隙结构研究。供LSCM用的样品,用环氧树脂加入荧光剂后,经加压灌注,磨制成岩石薄片,在LSCM显微镜下观察孔喉的分布,可以测量面孔率,并可标出需要测量的每个孔喉的大小以及观察孔喉形状及分布状况。该法的优点 :1.可直接测量和观察到 2 μm左右大小的孔喉。 2.在LSCM显微镜下可区分孔隙空间中的充填粘土杂基等,因此面孔率的测定较一般镜下统计和图像分析更为精确,因粘土矿物由于吸附染色剂后在颜色或灰度上有的不易区分。 3.岩石薄片中的微裂缝,在LSCM显微镜下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
2002, 20(1): 80-84.
摘要:
内波、内潮汐沉积是近十年来在古代深海环境中新发现的一种具牵引流性质的沉积相类型。西秦岭海西—印支造山带深海沉积中发现了多种样式的内波、内潮汐沉积,据沉积构造特征归纳为 7种微相类型 :1)具双向交错层细—中砂岩;2 )羽状交错纹理粉砂岩;3)束状透镜体叠加的交错纹理粉砂岩;4)复杂交织的双向交错纹理粉砂岩;5 )双向交错纹理粉砂岩;6 )波状、脉状和透镜状复合层理砂泥岩互层;7)波浪波痕细砂岩。研究表明,它们分别形成于 3种不同环境的深海浊流沉积体系内。内波、内潮汐沉积在深海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一是具有普遍性;二是数量不够丰富;三是在层位上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通过研究说明,这些分布特点是与其形成和保存条件密切相关。
内波、内潮汐沉积是近十年来在古代深海环境中新发现的一种具牵引流性质的沉积相类型。西秦岭海西—印支造山带深海沉积中发现了多种样式的内波、内潮汐沉积,据沉积构造特征归纳为 7种微相类型 :1)具双向交错层细—中砂岩;2 )羽状交错纹理粉砂岩;3)束状透镜体叠加的交错纹理粉砂岩;4)复杂交织的双向交错纹理粉砂岩;5 )双向交错纹理粉砂岩;6 )波状、脉状和透镜状复合层理砂泥岩互层;7)波浪波痕细砂岩。研究表明,它们分别形成于 3种不同环境的深海浊流沉积体系内。内波、内潮汐沉积在深海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一是具有普遍性;二是数量不够丰富;三是在层位上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通过研究说明,这些分布特点是与其形成和保存条件密切相关。
2002, 20(1): 85-91.
摘要:
一系列中小型早第三纪红色盆地出露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它们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隆升产生的。典型早第三纪盆地的地质填图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及构造、沉积和岩浆热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这些盆地具有两阶段构造—沉积特征,即早期受控于逆冲挤压背景,盆地接受底部冲积扇体系的粗碎屑岩段沉积,局部伴有岩浆活动;晚期受控于走滑—拉分背景,盆地充填湖泊—三角洲体系的含膏砂泥岩段夹薄层灰岩,并伴有广泛的岩浆作用。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在盆地构造格架、沉积层序结构、沉积物组成和岩浆活动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演化。盆地古水流统计和岩浆岩4 0 Ar/ 3 9Ar定年结果表明,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沉积物主要形成于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 (38~ 2 9Ma)。盆地沉积型式和岩浆活动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早期逆冲挤压和走滑—拉分构造格局的控制。
一系列中小型早第三纪红色盆地出露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它们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隆升产生的。典型早第三纪盆地的地质填图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及构造、沉积和岩浆热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这些盆地具有两阶段构造—沉积特征,即早期受控于逆冲挤压背景,盆地接受底部冲积扇体系的粗碎屑岩段沉积,局部伴有岩浆活动;晚期受控于走滑—拉分背景,盆地充填湖泊—三角洲体系的含膏砂泥岩段夹薄层灰岩,并伴有广泛的岩浆作用。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在盆地构造格架、沉积层序结构、沉积物组成和岩浆活动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演化。盆地古水流统计和岩浆岩4 0 Ar/ 3 9Ar定年结果表明,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沉积物主要形成于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 (38~ 2 9Ma)。盆地沉积型式和岩浆活动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早期逆冲挤压和走滑—拉分构造格局的控制。
2002, 20(1): 92-100.
摘要: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采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案,本文详细地讨论了陕北志丹三角洲上三叠统延长组长 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从该油层组中识别出四种具不同成因、产状特征、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基准面旋回界面;以界面的成因和级别为依据,将长 6油层组划分为超短期、短期、中期和长期四个级次的旋回层序,其中超短期、短期旋回层序可细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对称型三种基本层序类型和更多的亚类型,在三角洲的不同沉积相带具有不同结构和叠加样式的分布模式。而中期、长期旋回层序以发育具完整湖进—湖退旋回的对称型结构为主,区域分布较稳定;根据多级次旋回层序划分结果,运用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对各级次旋回层序进行等时对比和建立不同时间尺度的时间—地层格架,讨论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油气勘探开发各阶段的研究意义。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采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案,本文详细地讨论了陕北志丹三角洲上三叠统延长组长 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从该油层组中识别出四种具不同成因、产状特征、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基准面旋回界面;以界面的成因和级别为依据,将长 6油层组划分为超短期、短期、中期和长期四个级次的旋回层序,其中超短期、短期旋回层序可细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对称型三种基本层序类型和更多的亚类型,在三角洲的不同沉积相带具有不同结构和叠加样式的分布模式。而中期、长期旋回层序以发育具完整湖进—湖退旋回的对称型结构为主,区域分布较稳定;根据多级次旋回层序划分结果,运用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对各级次旋回层序进行等时对比和建立不同时间尺度的时间—地层格架,讨论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油气勘探开发各阶段的研究意义。
2002, 20(1): 101-105,111.
摘要:
河流相地层沉积环境特殊,难于用传统的地震层序分析方法来进行层序划分与解释,Cross分析基准面与成因地层形成的过程响应原理,是利用高分辨率地层方法来研究河流地层的理论基础。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的关键是不同级别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利用岩芯资料及其沉积标志,分析沉积微相类型及组合关系,可识别短期基准面旋回。在建立测井曲线响应模板的基础上,根据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可识别中期基准面旋回。把基准面旋回转换点作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进行连井剖面地层对比,建立河流地层高分辨率地层格架。以基准面旋回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流相地层发育的过程演化规律及其沉积相横向迁移、纵向组合叠加关系与基准面旋回变化之间的藕合。通过深入研究,认为馆陶组地层形成的环境区别于传统的模式所指的环境,在分析了古典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了本区河流地层模型的独特之处。
河流相地层沉积环境特殊,难于用传统的地震层序分析方法来进行层序划分与解释,Cross分析基准面与成因地层形成的过程响应原理,是利用高分辨率地层方法来研究河流地层的理论基础。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的关键是不同级别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利用岩芯资料及其沉积标志,分析沉积微相类型及组合关系,可识别短期基准面旋回。在建立测井曲线响应模板的基础上,根据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可识别中期基准面旋回。把基准面旋回转换点作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进行连井剖面地层对比,建立河流地层高分辨率地层格架。以基准面旋回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流相地层发育的过程演化规律及其沉积相横向迁移、纵向组合叠加关系与基准面旋回变化之间的藕合。通过深入研究,认为馆陶组地层形成的环境区别于传统的模式所指的环境,在分析了古典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了本区河流地层模型的独特之处。
2002, 20(1): 106-111.
摘要:
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识别出 4类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的层序界面基础上,将百色盆地那读组划分为 1个超长期、5个长期和 1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并详细地讨论了层序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指出生储盖组合特征与长期基准面旋回关系最为密切,有利储层发育位置主要出现在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和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转换面附近则是烃源岩和盖层的发育位置;各长期旋回层序的生储盖组合具不同特征,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幅度、频率及其所影响的相组合、可容纳空间和A/S值变化控制;按生储盖组合在垂向和纵向上的配置关系,可划分为上生下储、下生上储、侧向运移等 3种基本组合类型。
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识别出 4类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的层序界面基础上,将百色盆地那读组划分为 1个超长期、5个长期和 1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并详细地讨论了层序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指出生储盖组合特征与长期基准面旋回关系最为密切,有利储层发育位置主要出现在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和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转换面附近则是烃源岩和盖层的发育位置;各长期旋回层序的生储盖组合具不同特征,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幅度、频率及其所影响的相组合、可容纳空间和A/S值变化控制;按生储盖组合在垂向和纵向上的配置关系,可划分为上生下储、下生上储、侧向运移等 3种基本组合类型。
2002, 20(1): 112-117.
摘要:
建立高精度的等时地层格架、定量研究储层成因单元划分对比、为油田开发小尺度流动单元提供基础,是开发地质研究的目标,本文指出目前面临两种储层划分对比方法—基准面旋回与沉积旋回,说明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对比的精髓是基准面旋回的对比,大庆油田储层描述对比的关键是沉积旋回的对比,从而阐述了二者在划分对比的原则、方法及理论上异同。研究表明,这两种地层划分方法的理论基础皆为旋回 (自旋回或异旋回 )和层次、研究目标皆为地层格架及沉积地层单元的规模尺度。基准面旋回对比关键是旋回的组合分析,其方法在湖相 (异旋回 )中可行,在冲积相 (自旋回 )中基准面旋回划分困难,而且随意性很大;沉积旋回对比方法在河湖相对比中存在穿时现象,但应用广泛。不同级别基准面周期性的运动,使沉积旋回在周期性和规模上产生不同,形成层序的分级现象,所以说,沉积旋回和基准面旋回地层对比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研究。进而讨论了旋回对比的两个关键问题—层次和界面,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流动单元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具重大意义。
建立高精度的等时地层格架、定量研究储层成因单元划分对比、为油田开发小尺度流动单元提供基础,是开发地质研究的目标,本文指出目前面临两种储层划分对比方法—基准面旋回与沉积旋回,说明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对比的精髓是基准面旋回的对比,大庆油田储层描述对比的关键是沉积旋回的对比,从而阐述了二者在划分对比的原则、方法及理论上异同。研究表明,这两种地层划分方法的理论基础皆为旋回 (自旋回或异旋回 )和层次、研究目标皆为地层格架及沉积地层单元的规模尺度。基准面旋回对比关键是旋回的组合分析,其方法在湖相 (异旋回 )中可行,在冲积相 (自旋回 )中基准面旋回划分困难,而且随意性很大;沉积旋回对比方法在河湖相对比中存在穿时现象,但应用广泛。不同级别基准面周期性的运动,使沉积旋回在周期性和规模上产生不同,形成层序的分级现象,所以说,沉积旋回和基准面旋回地层对比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研究。进而讨论了旋回对比的两个关键问题—层次和界面,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流动单元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具重大意义。
2002, 20(1): 118-123.
摘要:
陕西旬邑下墙新近系红土的粒度组成中,粗颗粒含量在剖面中的变化不大,<2 μm粘土粒含量有较大幅度的波动。结合其他因素分析推断,可能与当时青藏高原已升至有意义高度,冬、夏季风已初步形成,但都较弱,其中夏季风相对强一些,气候以暖湿为主,在暖湿的背景上,还存在凉干与暖湿的交替。在新近系距今 5.2Ma前后,可能有一次较明显的降温与变干。粒度曲线变化最显著的是由新近纪进入第四纪后,曲线上粗颗粒含量明显增加,<2 μ粘土粒含量明显减少,曲线由高频低幅突然变为低频高幅。这很可能主要与青藏高原在第四纪初发生剧烈隆升有关。
陕西旬邑下墙新近系红土的粒度组成中,粗颗粒含量在剖面中的变化不大,<2 μm粘土粒含量有较大幅度的波动。结合其他因素分析推断,可能与当时青藏高原已升至有意义高度,冬、夏季风已初步形成,但都较弱,其中夏季风相对强一些,气候以暖湿为主,在暖湿的背景上,还存在凉干与暖湿的交替。在新近系距今 5.2Ma前后,可能有一次较明显的降温与变干。粒度曲线变化最显著的是由新近纪进入第四纪后,曲线上粗颗粒含量明显增加,<2 μ粘土粒含量明显减少,曲线由高频低幅突然变为低频高幅。这很可能主要与青藏高原在第四纪初发生剧烈隆升有关。
2002, 20(1): 124-128.
摘要:
石笋是高分辨地记录古气候环境变化的主要信息载体之一。本文通过对宣威下水龙洞 1号石笋进行α能谱铀系测年及碳、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距今 46.1ka至 2.75ka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演变信息。其年龄与δ18O值的记录在纵向上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韵律性特征,可与深海岩芯V2 8~ 2 3 8同位素记录所揭示的第 3阶段、2阶段和 1阶段进行对比。反映 46.1ka以来宣威地区的气候波动与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是,区内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是东亚季风与印度洋季风交互作用的特殊区域,存在有明显的地区性气候变化特征,在整个末次冰期时段 (4 6.1~8.1ka)气候总体偏温暖,10.2 5ka为新仙女木冷事件的最冷终止点。在全新世大暖期时段的 7.1~ 3.7ka间显示气候温暖湿润,而在 3.7~ 2.75ka间伴随太阳辐射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强度的减弱,气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此外,石笋的碳、氧同位素显示的气候冷暖变化是,主沉积旋回以万年级、千年级和百年级为周期性变化;亚旋回以千年级和百年级为周期性变化。
石笋是高分辨地记录古气候环境变化的主要信息载体之一。本文通过对宣威下水龙洞 1号石笋进行α能谱铀系测年及碳、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距今 46.1ka至 2.75ka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演变信息。其年龄与δ18O值的记录在纵向上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韵律性特征,可与深海岩芯V2 8~ 2 3 8同位素记录所揭示的第 3阶段、2阶段和 1阶段进行对比。反映 46.1ka以来宣威地区的气候波动与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是,区内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是东亚季风与印度洋季风交互作用的特殊区域,存在有明显的地区性气候变化特征,在整个末次冰期时段 (4 6.1~8.1ka)气候总体偏温暖,10.2 5ka为新仙女木冷事件的最冷终止点。在全新世大暖期时段的 7.1~ 3.7ka间显示气候温暖湿润,而在 3.7~ 2.75ka间伴随太阳辐射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强度的减弱,气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此外,石笋的碳、氧同位素显示的气候冷暖变化是,主沉积旋回以万年级、千年级和百年级为周期性变化;亚旋回以千年级和百年级为周期性变化。
2002, 20(1): 129-135.
摘要:
凯里生物群是世界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之一。本文通过古生物个体埋藏保存情况、古生物个体生态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凯里生物群中大部分分子是从异地搬运到陆棚环境埋藏的。同时,提出了凯里生物群的埋藏机理模式和生态复原图。
凯里生物群是世界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之一。本文通过古生物个体埋藏保存情况、古生物个体生态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凯里生物群中大部分分子是从异地搬运到陆棚环境埋藏的。同时,提出了凯里生物群的埋藏机理模式和生态复原图。
2002, 20(1): 136-143.
摘要:
对东海陆缘 (闽北段 )晚第四纪沉积 4口钻井岩心进行系统的硅藻分析研究,获得丰富的硅藻化石,共发现硅藻 117种和变种,分属于 33个属。根据剖面硅藻组合特征变化,结合最优分割法和对应序分法的计算机运算结果,可以详细划分为 12个硅藻带,自下而上为 :1.Cascinodiscusargus—Cos.wittiomus—Cyclotellastriata硅藻带,2.Cos.blandus—Cyclotellastriata硅藻带,3.Cos.excentricus—Trbliepteychuscocconiformis硅藻带,4.Gomphonema—Cos.blandus—Actnolychusralfsii硅藻带,5.Cos.—Cyclotellastriata—Actinocyclusralfsii硅藻带,6.Cos.—Actinolychusralfsii硅藻带,7.贫乏硅藻带,8.Cos.lineatus—Cos.rothii—Actinolyclusralfsii硅藻带,9.Gomphonema—Cyclotellastriata—Cocconeisplacentulavareuglypta硅藻带,10.Cos.rothii—Cyclotellastriata—Actinolychusralfsi,11.Cymbel laaffinis—Cyclotellastriata—Gomphonema硅藻带,12.Coscinodiscuswittinus—Cyclotellastriata—Epithemiahynd manii硅藻带,建立了该区晚第四纪硅藻组合序列,并探讨其相应的古环境演变。
对东海陆缘 (闽北段 )晚第四纪沉积 4口钻井岩心进行系统的硅藻分析研究,获得丰富的硅藻化石,共发现硅藻 117种和变种,分属于 33个属。根据剖面硅藻组合特征变化,结合最优分割法和对应序分法的计算机运算结果,可以详细划分为 12个硅藻带,自下而上为 :1.Cascinodiscusargus—Cos.wittiomus—Cyclotellastriata硅藻带,2.Cos.blandus—Cyclotellastriata硅藻带,3.Cos.excentricus—Trbliepteychuscocconiformis硅藻带,4.Gomphonema—Cos.blandus—Actnolychusralfsii硅藻带,5.Cos.—Cyclotellastriata—Actinocyclusralfsii硅藻带,6.Cos.—Actinolychusralfsii硅藻带,7.贫乏硅藻带,8.Cos.lineatus—Cos.rothii—Actinolyclusralfsii硅藻带,9.Gomphonema—Cyclotellastriata—Cocconeisplacentulavareuglypta硅藻带,10.Cos.rothii—Cyclotellastriata—Actinolychusralfsi,11.Cymbel laaffinis—Cyclotellastriata—Gomphonema硅藻带,12.Coscinodiscuswittinus—Cyclotellastriata—Epithemiahynd manii硅藻带,建立了该区晚第四纪硅藻组合序列,并探讨其相应的古环境演变。
2002, 20(1): 144-150.
摘要:
文中综述了生油古湖泊生产力估算的常用方法,并以山东东营凹陷早第三纪生油湖为例进行了应用尝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计算,均以沙三中、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和沙一段沉积时期的古湖泊生产力最高,其次是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沙二段沉积时期古生产力最低。把东营湖古生产力定量计算的结果与现代不同营养类型湖泊生产力的值相比较,可以发现沙三中、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和沙一段沉积时期的东营湖是超养湖,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是富养湖,沙二段沉积时期是中养湖。所以沙三中、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和沙一段沉积时期古湖泊最有利于生成石油,这与油气勘探的实际结果极为吻合。
文中综述了生油古湖泊生产力估算的常用方法,并以山东东营凹陷早第三纪生油湖为例进行了应用尝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计算,均以沙三中、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和沙一段沉积时期的古湖泊生产力最高,其次是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沙二段沉积时期古生产力最低。把东营湖古生产力定量计算的结果与现代不同营养类型湖泊生产力的值相比较,可以发现沙三中、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和沙一段沉积时期的东营湖是超养湖,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是富养湖,沙二段沉积时期是中养湖。所以沙三中、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和沙一段沉积时期古湖泊最有利于生成石油,这与油气勘探的实际结果极为吻合。
2002, 20(1): 156-159.
摘要:
通过储集层成岩作用与有机包裹体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储集层有机包裹体主要通过交代和重结晶作用而形成,有各种相态形式,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内溶蚀缝或孔隙中,构造裂缝中基本未见有机包裹体。上三叠统储集层包裹体丰度明显高于侏罗系沙溪庙组。香二气藏砂岩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在 10 0~ 110℃;沙溪庙气藏砂岩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在 90~ 10 0℃。香二气藏形成时间早,经历了印支期少量注入到印支期末—喜山早期大量注入,再到喜山晚期调整、部分注入的过程。沙溪庙气藏天然气注入则主要发生于喜山运动期。
通过储集层成岩作用与有机包裹体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储集层有机包裹体主要通过交代和重结晶作用而形成,有各种相态形式,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内溶蚀缝或孔隙中,构造裂缝中基本未见有机包裹体。上三叠统储集层包裹体丰度明显高于侏罗系沙溪庙组。香二气藏砂岩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在 10 0~ 110℃;沙溪庙气藏砂岩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在 90~ 10 0℃。香二气藏形成时间早,经历了印支期少量注入到印支期末—喜山早期大量注入,再到喜山晚期调整、部分注入的过程。沙溪庙气藏天然气注入则主要发生于喜山运动期。
2002, 20(1): 160-164.
摘要: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北 82井、北 83井和沙 10 8井湖相原油咔唑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表明,油气运移作用是影响该区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沿油气运移方面,咔唑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分馏效应。总的趋势是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高分子量的烷基咔唑化合物和苯并咔唑化合物的含量逐渐减少,低分子量咔唑和甲基咔唑,以及具屏蔽效应的二甲基咔唑和苯并 [a]咔唑异构体的相对含量则逐渐增加。利用咔唑类化合物的分馏效应,可有效地指示油气运移方向。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北 82井、北 83井和沙 10 8井湖相原油咔唑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表明,油气运移作用是影响该区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沿油气运移方面,咔唑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分馏效应。总的趋势是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高分子量的烷基咔唑化合物和苯并咔唑化合物的含量逐渐减少,低分子量咔唑和甲基咔唑,以及具屏蔽效应的二甲基咔唑和苯并 [a]咔唑异构体的相对含量则逐渐增加。利用咔唑类化合物的分馏效应,可有效地指示油气运移方向。
2002, 20(1): 165-168.
摘要:
通过深湖泥岩和煤系泥岩的加水热模拟研究认为,在热模拟实验过程中,深湖泥岩和煤系泥岩显示不同特征,并且其演化有差别。深湖泥岩利于液态原油的生成,并且转化率高于煤系泥岩。深湖泥岩残余可溶有机质饱和烃含量高于煤系泥岩,非烃含量则低于煤系泥岩。深湖泥岩胶质 /沥青质和饱芳比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煤系泥岩的胶质 /沥青质随温度升高有增加趋势,其饱芳比的变化则不大或有降低趋势。深湖泥岩的Tmax难以指示演化阶段,其干酪根碳同位素值明显轻于煤系泥岩,它们的值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变重。
通过深湖泥岩和煤系泥岩的加水热模拟研究认为,在热模拟实验过程中,深湖泥岩和煤系泥岩显示不同特征,并且其演化有差别。深湖泥岩利于液态原油的生成,并且转化率高于煤系泥岩。深湖泥岩残余可溶有机质饱和烃含量高于煤系泥岩,非烃含量则低于煤系泥岩。深湖泥岩胶质 /沥青质和饱芳比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煤系泥岩的胶质 /沥青质随温度升高有增加趋势,其饱芳比的变化则不大或有降低趋势。深湖泥岩的Tmax难以指示演化阶段,其干酪根碳同位素值明显轻于煤系泥岩,它们的值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变重。
2002, 20(1): 169-173.
摘要:
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分离、分析技术对取自塔里木盆地的东河、塔中和轮南油田不同时期开采出的原油样品进行剖析,研究其宏观组成和微观分子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原油饱 /芳比值随开采时间的推移呈下降的趋势;饱和烃与非烃 +沥青质的含量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原油中正构烷烃的主峰碳数后移,原油的轻 /重组分比降低。原油碱性氮、有机酸等非烃类化合物随开采时间的推移也呈降低的趋势。这些变化与原油在驱替过程中的自然色层吸附作用机理和原油中各种组分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关。该项研究对于深入探索驱油机理、预测原油润湿性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分离、分析技术对取自塔里木盆地的东河、塔中和轮南油田不同时期开采出的原油样品进行剖析,研究其宏观组成和微观分子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原油饱 /芳比值随开采时间的推移呈下降的趋势;饱和烃与非烃 +沥青质的含量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原油中正构烷烃的主峰碳数后移,原油的轻 /重组分比降低。原油碱性氮、有机酸等非烃类化合物随开采时间的推移也呈降低的趋势。这些变化与原油在驱替过程中的自然色层吸附作用机理和原油中各种组分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关。该项研究对于深入探索驱油机理、预测原油润湿性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002, 20(1): 174-177.
摘要:
应用有孔虫、介形虫、软体动物和现代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江苏建湖庆丰剖面所显示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海面变化进行讨论。认为在露头上大量原地埋藏的软体动物壳体指示环境的作用比有孔虫埋藏群更有意义。庆丰剖面所揭示的情况是 6 0 0 0~ 12 70aBP该地区一直处于潮间带—河口湾环境。 6 0 0 0aBP以前海面是上升的,6 0 0 0aBP达到了与现今海面相当的位置,其后海面是稳定的,看不出海面波动现象。
应用有孔虫、介形虫、软体动物和现代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江苏建湖庆丰剖面所显示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海面变化进行讨论。认为在露头上大量原地埋藏的软体动物壳体指示环境的作用比有孔虫埋藏群更有意义。庆丰剖面所揭示的情况是 6 0 0 0~ 12 70aBP该地区一直处于潮间带—河口湾环境。 6 0 0 0aBP以前海面是上升的,6 0 0 0aBP达到了与现今海面相当的位置,其后海面是稳定的,看不出海面波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