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16卷 第4期
1998, 16(4): 1-7.
摘要:
区域构造沉降史和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地层学中起决定作用的两个主参数。运用“反剥法”。(back-stripping)建立了研究区内泥盆纪至三叠纪盆地构造沉降地球动力学曲线模型,识别出盆地演化从被动大陆边缘、成熟被动大陆边缘、周缘前陆盆地到后造山前陆盆地的演化序列。同时,运用沉积体系域、地震及碳氧同位素信息反演编制了二叠—三叠纪海平面变化轨迹曲线,研究区内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升降具同步效应,至晚三叠世研究区海平面变化表现为上升趋势,而全球海平面变化总体处于海平面下降阶段,这与前陆挠曲变形和造山俯冲有关。
区域构造沉降史和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地层学中起决定作用的两个主参数。运用“反剥法”。(back-stripping)建立了研究区内泥盆纪至三叠纪盆地构造沉降地球动力学曲线模型,识别出盆地演化从被动大陆边缘、成熟被动大陆边缘、周缘前陆盆地到后造山前陆盆地的演化序列。同时,运用沉积体系域、地震及碳氧同位素信息反演编制了二叠—三叠纪海平面变化轨迹曲线,研究区内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升降具同步效应,至晚三叠世研究区海平面变化表现为上升趋势,而全球海平面变化总体处于海平面下降阶段,这与前陆挠曲变形和造山俯冲有关。
1998, 16(4): 8-13.
摘要:
以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为例,将可容纳空间概念应用于陆相断陷盆地层序成因分析和层序划分。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准层序组和准层序的发育过程和基本特征,可分别根据二级、三级和四级幕构造沉降过程中新增可容纳空间与同期沉积物供给体积的对比关系解释,层序边界和体系域分界面的形成条件亦可通过分析可容纳空间变化加以描述和认识。由可容纳空间演变特点分析,引出了一个新概念———可容纳空间转换面,并用于识别层序边界和体系域分界面。
以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为例,将可容纳空间概念应用于陆相断陷盆地层序成因分析和层序划分。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准层序组和准层序的发育过程和基本特征,可分别根据二级、三级和四级幕构造沉降过程中新增可容纳空间与同期沉积物供给体积的对比关系解释,层序边界和体系域分界面的形成条件亦可通过分析可容纳空间变化加以描述和认识。由可容纳空间演变特点分析,引出了一个新概念———可容纳空间转换面,并用于识别层序边界和体系域分界面。
1998, 16(4): 14-20.
摘要:
沉积波动过程是地壳波状运动的具体表现,它是各种天文因素、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沉积波动过程的时空演化控制着地层层序的时空展布特点。在介绍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概念、技术思路、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沉积波动曲线在剖面上的预测功能及对沉积-剥蚀过程起止时间、不整合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塔里木盆地震旦系至第四系各主要构造层的地层展布特征,并对其形成过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试图将沉积波动特征的研究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地层格架-沉积波动特征连井对比图的概念和编制方法,该类图件能直观地反映多期不整合的存在及不整合间断的时间,并能直观地反映各层序的时空分布,而且能够解释地层格架的形成过程,进而进行成因分析,是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与层序地层学结合的一种具体、有益的偿试。
沉积波动过程是地壳波状运动的具体表现,它是各种天文因素、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沉积波动过程的时空演化控制着地层层序的时空展布特点。在介绍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概念、技术思路、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沉积波动曲线在剖面上的预测功能及对沉积-剥蚀过程起止时间、不整合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塔里木盆地震旦系至第四系各主要构造层的地层展布特征,并对其形成过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试图将沉积波动特征的研究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地层格架-沉积波动特征连井对比图的概念和编制方法,该类图件能直观地反映多期不整合的存在及不整合间断的时间,并能直观地反映各层序的时空分布,而且能够解释地层格架的形成过程,进而进行成因分析,是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与层序地层学结合的一种具体、有益的偿试。
1998, 16(4): 21-26.
摘要:
前积油层的相域划分和小层对比极大地影响着油藏的注水效果和采收率,尤其象那些低角度薄前积油层由于规模小在地震剖面上无明显的前积反射,因而几乎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搞清每个前积叶砂体的空间展布。桩52块近岸浊积扇油藏就是一例。应用基准面旋回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三维地震解释,对桩52块油藏小层重新对比可发现它是由堆积在“三沟两梁一面坡”的深~半深湖地理背景上的20个叠瓦状排列的前积叶砂层所形成,而不是以前对比所认为的由全区分布的4个平行的浊积砂层组成。
前积油层的相域划分和小层对比极大地影响着油藏的注水效果和采收率,尤其象那些低角度薄前积油层由于规模小在地震剖面上无明显的前积反射,因而几乎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搞清每个前积叶砂体的空间展布。桩52块近岸浊积扇油藏就是一例。应用基准面旋回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三维地震解释,对桩52块油藏小层重新对比可发现它是由堆积在“三沟两梁一面坡”的深~半深湖地理背景上的20个叠瓦状排列的前积叶砂层所形成,而不是以前对比所认为的由全区分布的4个平行的浊积砂层组成。
1998, 16(4): 27-31.
摘要:
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通过填积和湖面的频繁波动向湖泊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浅水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发育很有特色的水下分流河道,且在湖面频繁波动过程中,河流、波浪和沿岸流的冲刷作用对沉积物分布起到再改造作用,导致了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不同程度的席状化。随着气候变得潮湿,湖面相对稳定,季节性、周期性湖面波动的频率、幅度减小,水动力对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改造和席状化强度减弱。
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通过填积和湖面的频繁波动向湖泊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浅水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发育很有特色的水下分流河道,且在湖面频繁波动过程中,河流、波浪和沿岸流的冲刷作用对沉积物分布起到再改造作用,导致了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不同程度的席状化。随着气候变得潮湿,湖面相对稳定,季节性、周期性湖面波动的频率、幅度减小,水动力对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改造和席状化强度减弱。
1998, 16(4): 30-36.
摘要:
海相岩石自生矿物中的锶同位素组成可反映其沉积时期的海平面波动趋势。塔中地区奥陶系87Sr/87Sr分析表明,在早奥陶世海平面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在中晚奥陶世海平面则持续上升并保持在奥陶纪平均海平面之上。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的白云岩主要为低海平面期高盐度环境沉积的准同生白云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支持同位素研究结论。分析测试表明,锶、氧同位素及一些微量元素均对海平面升降波动具有敏感的反应。
海相岩石自生矿物中的锶同位素组成可反映其沉积时期的海平面波动趋势。塔中地区奥陶系87Sr/87Sr分析表明,在早奥陶世海平面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在中晚奥陶世海平面则持续上升并保持在奥陶纪平均海平面之上。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的白云岩主要为低海平面期高盐度环境沉积的准同生白云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支持同位素研究结论。分析测试表明,锶、氧同位素及一些微量元素均对海平面升降波动具有敏感的反应。
1998, 16(4): 37-41.
摘要:
高频旋回层序是海平面高频振荡的结果和产物。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石炭系地面、钻井剖面的详细解析,首次总结出7个高频旋回层序类型,识别出50余个五级(或六级)高频旋回层序,它们在纵向上有规律地组合、叠加,组成8个四级旋回层序,3个三级旋回层序及2个二级旋回层序,构成了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石炭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同时也反映了该区石炭纪海平面的变化规律及其沉积响应。
高频旋回层序是海平面高频振荡的结果和产物。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石炭系地面、钻井剖面的详细解析,首次总结出7个高频旋回层序类型,识别出50余个五级(或六级)高频旋回层序,它们在纵向上有规律地组合、叠加,组成8个四级旋回层序,3个三级旋回层序及2个二级旋回层序,构成了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石炭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同时也反映了该区石炭纪海平面的变化规律及其沉积响应。
1998, 16(4): 42-49.
摘要:
西秦岭寒武系硅岩建造是拉尔玛、邛莫金矿床和牙相金矿点的赋矿岩系。其主要由炭质硅岩和炭质板岩组成。其中的含矿硅岩构造十分丰富,有块状、条带状、层纹状、多孔状和同生角砾状等。硅岩单层厚度一般为30~200 m。其主要成分除SiO2( 平均含量 95. 30%) 外,其它氧化物含量能达1% 者仅有 FeO 、Fe2O3和 P2O5,且 FeO/Fe2O3比值大于 1, 而 Sr/Ba 比值小于 1 。硅岩建造中有机炭含量相当高,一般为(0.12~8.14) %,高者达 22 %。硅岩中稀土以总量低(3.29×10-6~100×10-6)、铈亏损为特征。硅岩建造中沉积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在-10‰~ +46.9‰之 间。 硅岩的δ300Si值主要变化在+0.4 ‰~+0.8‰之间。硅岩建造的上述特点反映其主要是在深海—半深海环境下形成的。
西秦岭寒武系硅岩建造是拉尔玛、邛莫金矿床和牙相金矿点的赋矿岩系。其主要由炭质硅岩和炭质板岩组成。其中的含矿硅岩构造十分丰富,有块状、条带状、层纹状、多孔状和同生角砾状等。硅岩单层厚度一般为30~200 m。其主要成分除SiO2( 平均含量 95. 30%) 外,其它氧化物含量能达1% 者仅有 FeO 、Fe2O3和 P2O5,且 FeO/Fe2O3比值大于 1, 而 Sr/Ba 比值小于 1 。硅岩建造中有机炭含量相当高,一般为(0.12~8.14) %,高者达 22 %。硅岩中稀土以总量低(3.29×10-6~100×10-6)、铈亏损为特征。硅岩建造中沉积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在-10‰~ +46.9‰之 间。 硅岩的δ300Si值主要变化在+0.4 ‰~+0.8‰之间。硅岩建造的上述特点反映其主要是在深海—半深海环境下形成的。
1998, 16(4): 50-54.
摘要:
多种地质资料表明,陕西北部的三趾马红粘土主体形成于半干旱草原疏林环境中。5.3 Ma B.P左右所对应地层记录了半湿润森林景观。红粘土形成期间古气候周期性波动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使得淋溶粘土层与钙质淀积结核层交替出现。化石埋藏特点与含化石岩性的差别显示了不同层位有着不同的沉积环境。气候干湿、冷暖的交替不断改变着本区动植物的面貌。
多种地质资料表明,陕西北部的三趾马红粘土主体形成于半干旱草原疏林环境中。5.3 Ma B.P左右所对应地层记录了半湿润森林景观。红粘土形成期间古气候周期性波动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使得淋溶粘土层与钙质淀积结核层交替出现。化石埋藏特点与含化石岩性的差别显示了不同层位有着不同的沉积环境。气候干湿、冷暖的交替不断改变着本区动植物的面貌。
1998, 16(4): 55-61.
摘要:
长-平陆相红色盆地北东段(系指赣西北红层分布区)由三期5个冲积扇体组成。非同期扇体分别由特定界面所分隔。山口位于盆地北侧,古流向由北向南、南东或南西呈扇形撒开;最大砾石平均体积及混杂系数在扇根处为最大值,向扇中、扇缘呈非线性递减;砾石成分严格受物源区的制约。根据量化沉积学特征及成生背景分析,该区大致经历了初始孕育期、分段剥蚀充填期及后期构造改造三大演化阶段。洪积事件始于晚白垩世、止于早第三纪始新世—渐新世。
长-平陆相红色盆地北东段(系指赣西北红层分布区)由三期5个冲积扇体组成。非同期扇体分别由特定界面所分隔。山口位于盆地北侧,古流向由北向南、南东或南西呈扇形撒开;最大砾石平均体积及混杂系数在扇根处为最大值,向扇中、扇缘呈非线性递减;砾石成分严格受物源区的制约。根据量化沉积学特征及成生背景分析,该区大致经历了初始孕育期、分段剥蚀充填期及后期构造改造三大演化阶段。洪积事件始于晚白垩世、止于早第三纪始新世—渐新世。
1998, 16(4): 62-70.
摘要:
鲁西地区中寒武统张夏组岩石的各种沉积特征表明:①华北地区普遍发育的鲕粒沉积在许多地点和层位是受海平面和水流条件变化影响的异地沉积物,而并非原始的“滩”。不同地点的鲕粒沉积具穿时性,一般由东和南向西和北层位逐步抬高,而并非同一时间的产物,即它们属同性相,而非同时相;②在鲕层中不同结构的鲕粒在一起,是由于沉积过程中不同地方的鲕粒相混合造成的,可称“沉积混合”,有的是在沉积稳定后受差异成岩作用的影响而造成的,可称“成岩混合”;③鲕粒沉积之后普遍为一套藻沉积,基本组分是Eiphyton,它处于潮坪环境,即藻坪。其中潮渠和干裂较发育。藻沉积的类型有藻斑块,藻丘、叠层石,个别地点发育藻礁;④由于海平面和潮流条件的频繁变化,使藻坪外或藻坪间的鲕粒沉积与藻坪沉积相互交替;⑤张夏组上、下段中鲕粒的形成环境不同,前者主要是较弱扰动条件下的产物,后者主要是较强和中等扰动条件下的产物;⑥综合沉积环境分析归纳出主要沉积相带的基本展布状况,由近陆向外海依次是:潮坪相—受局限水域(或泻湖)相—潮汐坝相—开阔浅海相。
鲁西地区中寒武统张夏组岩石的各种沉积特征表明:①华北地区普遍发育的鲕粒沉积在许多地点和层位是受海平面和水流条件变化影响的异地沉积物,而并非原始的“滩”。不同地点的鲕粒沉积具穿时性,一般由东和南向西和北层位逐步抬高,而并非同一时间的产物,即它们属同性相,而非同时相;②在鲕层中不同结构的鲕粒在一起,是由于沉积过程中不同地方的鲕粒相混合造成的,可称“沉积混合”,有的是在沉积稳定后受差异成岩作用的影响而造成的,可称“成岩混合”;③鲕粒沉积之后普遍为一套藻沉积,基本组分是Eiphyton,它处于潮坪环境,即藻坪。其中潮渠和干裂较发育。藻沉积的类型有藻斑块,藻丘、叠层石,个别地点发育藻礁;④由于海平面和潮流条件的频繁变化,使藻坪外或藻坪间的鲕粒沉积与藻坪沉积相互交替;⑤张夏组上、下段中鲕粒的形成环境不同,前者主要是较弱扰动条件下的产物,后者主要是较强和中等扰动条件下的产物;⑥综合沉积环境分析归纳出主要沉积相带的基本展布状况,由近陆向外海依次是:潮坪相—受局限水域(或泻湖)相—潮汐坝相—开阔浅海相。
1998, 16(4): 78-83.
摘要:
在详细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重点对湖北省巴东水布垭剖面栖霞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组碳酸盐岩中 CaO 、Al2O3 、K2O 、Fe2O3 、P、Ba 和 Mn的含量主要与沉积环境或原岩岩性有关,地层中SiO2、MgO 、Sr 和 Na 的含量主要与成岩作用有关。建立了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模式。该研究合理地解释了本组岩石特殊的地球化学特征,深化了对该组岩石形成环境,特别是成岩环境的认识,区分了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该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对合理地选取有关地球化学参数研究该组岩石及类似地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具参考价值。
在详细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重点对湖北省巴东水布垭剖面栖霞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组碳酸盐岩中 CaO 、Al2O3 、K2O 、Fe2O3 、P、Ba 和 Mn的含量主要与沉积环境或原岩岩性有关,地层中SiO2、MgO 、Sr 和 Na 的含量主要与成岩作用有关。建立了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模式。该研究合理地解释了本组岩石特殊的地球化学特征,深化了对该组岩石形成环境,特别是成岩环境的认识,区分了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该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对合理地选取有关地球化学参数研究该组岩石及类似地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具参考价值。
1998, 16(4): 84-90.
摘要:
通过岩芯、录井、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大芦家地区渐新统东二段主要由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砂体的成因类型主要包括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决口扇、席状砂、远砂坝。它们不仅具有各自独特的沉积特征和测井相特征,而且其空间储集物性的分布也各不相同。此外,它们还具有较强的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却较弱。
通过岩芯、录井、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大芦家地区渐新统东二段主要由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砂体的成因类型主要包括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决口扇、席状砂、远砂坝。它们不仅具有各自独特的沉积特征和测井相特征,而且其空间储集物性的分布也各不相同。此外,它们还具有较强的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却较弱。
1998, 16(4): 91-97.
摘要:
采用岩石学、矿物学、X 射线衍射分析技术、有机包裹体以及地球化学等方法对珠三坳陷成岩作用与油气聚集规律进行研究,认为珠三坳陷的成岩作用阶段处于早成岩期和晚成岩期A、B亚期,坳陷内两个主力成油(气)凹陷具有不同的成岩史,其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机理也不同,油气的分布与伊蒙泥层粘土矿物转化带关系密切。珠海组砂岩石英次生加大边的形成对坳陷内油气聚集起控制作用。
采用岩石学、矿物学、X 射线衍射分析技术、有机包裹体以及地球化学等方法对珠三坳陷成岩作用与油气聚集规律进行研究,认为珠三坳陷的成岩作用阶段处于早成岩期和晚成岩期A、B亚期,坳陷内两个主力成油(气)凹陷具有不同的成岩史,其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机理也不同,油气的分布与伊蒙泥层粘土矿物转化带关系密切。珠海组砂岩石英次生加大边的形成对坳陷内油气聚集起控制作用。
1998, 16(4): 98-104.
摘要:
油气储集岩中不同孔隙类型(开放型与封闭型)中的油气组分、孔隙中自由状态的油气组分、矿物颗粒表面吸附(束缚状态)的油气组分、以及矿物内部油气包裹体之间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甾、萜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成藏阶段油气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展示了油气充填过程,同时为油源对比提供了新方法。
油气储集岩中不同孔隙类型(开放型与封闭型)中的油气组分、孔隙中自由状态的油气组分、矿物颗粒表面吸附(束缚状态)的油气组分、以及矿物内部油气包裹体之间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甾、萜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成藏阶段油气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展示了油气充填过程,同时为油源对比提供了新方法。
1998, 16(4): 105-108.
摘要:
应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了目的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流体(气)动力分布。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自油气生成之后的古流体动力可以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即三叠~侏罗纪、早白垩世与晚白垩世至今,这恰与同期的构造演化特征相吻合。此外还发现,流体动力的分布受沉积条件制约,且压实流对流体动力的贡献大于重力流。
应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了目的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流体(气)动力分布。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自油气生成之后的古流体动力可以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即三叠~侏罗纪、早白垩世与晚白垩世至今,这恰与同期的构造演化特征相吻合。此外还发现,流体动力的分布受沉积条件制约,且压实流对流体动力的贡献大于重力流。
1998, 16(4): 109-113.
摘要:
运用古地磁学方法研究了库车坳陷第三系同沉积褶皱,同褶皱检验发现上新统和渐新统原生剩磁主要是同沉积剩磁,说明该区上新世和渐新世表现出较强的构造活动性;因而,对推断控制库车坳陷油气分布的构造格架和相关的构造形迹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运用古地磁学方法研究了库车坳陷第三系同沉积褶皱,同褶皱检验发现上新统和渐新统原生剩磁主要是同沉积剩磁,说明该区上新世和渐新世表现出较强的构造活动性;因而,对推断控制库车坳陷油气分布的构造格架和相关的构造形迹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1998, 16(4): 114-117.
摘要:
在地史过程中煤岩显微组分的相对含量是变化的,用其现今实测值代替地史演化过程中的含量值计算生烃量势必产生误差。提出了一种恢复地史过程中煤岩显微组分相对含量的方法并进一步研究表明:煤岩中稳定组的相对含量在地史过程中变化最大,其次是镜质组和丝质组。用煤岩当前显微组分相对含量计算的地史过程中甲烷气、重烃气和液态烃的生成量较实际值要小,它们的最大偏差在理论上分别可达到14.04 % 、32.25%和 32.71 %.
在地史过程中煤岩显微组分的相对含量是变化的,用其现今实测值代替地史演化过程中的含量值计算生烃量势必产生误差。提出了一种恢复地史过程中煤岩显微组分相对含量的方法并进一步研究表明:煤岩中稳定组的相对含量在地史过程中变化最大,其次是镜质组和丝质组。用煤岩当前显微组分相对含量计算的地史过程中甲烷气、重烃气和液态烃的生成量较实际值要小,它们的最大偏差在理论上分别可达到14.04 % 、32.25%和 32.71 %.
1998, 16(4): 118-123.
摘要:
应用马尔柯夫过程的原理和方法,建立起描述煤层形成过程或显微序列的数学模式,进而通过对研究实例中煤层结构以及煤岩分层孔比表面积的模式拟合,可以模拟出各种显微煤岩类型在煤层中的分布部位以及煤层中煤层甲烷的有利储存部位,对厚煤层物性和储气性能的非均质性特征作出预测,为煤层气开采地质条件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应用马尔柯夫过程的原理和方法,建立起描述煤层形成过程或显微序列的数学模式,进而通过对研究实例中煤层结构以及煤岩分层孔比表面积的模式拟合,可以模拟出各种显微煤岩类型在煤层中的分布部位以及煤层中煤层甲烷的有利储存部位,对厚煤层物性和储气性能的非均质性特征作出预测,为煤层气开采地质条件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1998, 16(4): 124-127.
摘要:
通过对我国18个含油气区、385个石油样品进行碳、氢同位素和部分馏份碳同位素分析,将所获数据对两种不同性质的石油如正常原油和轻质(凝析)油分别研究其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轻质(凝析)油的碳同位素值(δ13C为-32.5‰~ -24.3‰)比正常原油δ13C为-34.4‰~ -24.6 ‰.6‰)相对偏高;石油馏份中芳烃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受母质继承效应更为明显。因此,用芳烃碳同位值可以判识不同母质来源的石油。与海相有关的轻质(凝析)油的氢同位素值大于-15.0‰,而非海相轻质(凝析)油的δD值( δD为-21.0‰~-1.05‰)基本覆盖了海相轻质油的分布范围,从淡水-微咸水-半咸水和海水环境其氢同位素有明显变重趋势,表明氢同位素主要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通过对我国18个含油气区、385个石油样品进行碳、氢同位素和部分馏份碳同位素分析,将所获数据对两种不同性质的石油如正常原油和轻质(凝析)油分别研究其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轻质(凝析)油的碳同位素值(δ13C为-32.5‰~ -24.3‰)比正常原油δ13C为-34.4‰~ -24.6 ‰.6‰)相对偏高;石油馏份中芳烃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受母质继承效应更为明显。因此,用芳烃碳同位值可以判识不同母质来源的石油。与海相有关的轻质(凝析)油的氢同位素值大于-15.0‰,而非海相轻质(凝析)油的δD值( δD为-21.0‰~-1.05‰)基本覆盖了海相轻质油的分布范围,从淡水-微咸水-半咸水和海水环境其氢同位素有明显变重趋势,表明氢同位素主要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1998, 16(4): 128-132.
摘要:
通过对塔北天然气32个样品的化学组分特征,甲烷的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关系,以及单烃碳同位素系列特征,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与烃类组分关系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塔北不同油气区不同井位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以及某些井位天然气的来源,为塔北油气勘探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对塔北天然气32个样品的化学组分特征,甲烷的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关系,以及单烃碳同位素系列特征,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与烃类组分关系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塔北不同油气区不同井位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以及某些井位天然气的来源,为塔北油气勘探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1998, 16(4): 133-139.
摘要:
对陆相低成熟烃源岩(Ro≤ 0.5 %)有机硫与成烃动力学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有机硫含量与镜质体反射率(Ro)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有机硫含量随成熟度提高而减少;②源岩的平均活化能(E)有随有机硫含量增大而减小的趋势;③有机硫含量与源岩活化能分布最小值(Emin)和经可溶有机质抽提后的活化能分布最小值(Emin)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④活化能分布范围Emin~ESEmin(ESEmin>Emin)内的可溶有机质生烃能力与有机硫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⑤综上结果推断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沙四段(Es4)源岩中的有机硫在成烃过程中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陆相低成熟烃源岩(Ro≤ 0.5 %)有机硫与成烃动力学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有机硫含量与镜质体反射率(Ro)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有机硫含量随成熟度提高而减少;②源岩的平均活化能(E)有随有机硫含量增大而减小的趋势;③有机硫含量与源岩活化能分布最小值(Emin)和经可溶有机质抽提后的活化能分布最小值(Emin)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④活化能分布范围Emin~ESEmin(ESEmin>Emin)内的可溶有机质生烃能力与有机硫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⑤综上结果推断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沙四段(Es4)源岩中的有机硫在成烃过程中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98, 16(4): 140-144.
摘要:
利用爱沙尼亚奥陶系含藻干酪根未成熟生油岩样品的加水热模拟实验结果,计算了下古生界藻干酪根在各不同演化阶段的平均表观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发现其演化的整个过程不完全符合化学反应的一级反应,而是分段符合,动力学参数随演化程度的升高而先降低后增加。其计算结果对于我国下古生界及中上元古界生油层盆地模拟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利用爱沙尼亚奥陶系含藻干酪根未成熟生油岩样品的加水热模拟实验结果,计算了下古生界藻干酪根在各不同演化阶段的平均表观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发现其演化的整个过程不完全符合化学反应的一级反应,而是分段符合,动力学参数随演化程度的升高而先降低后增加。其计算结果对于我国下古生界及中上元古界生油层盆地模拟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98, 16(4): 145-148.
摘要:
对不成熟泥炭样品进行了高压(0.1~2 GPa) 、高温( 200 ℃~400 ℃)模拟实验,并对实验后样品的烷烃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压力条件下,温度升高,烷烃参数表现出更成熟的特征;温度较低时(200 ℃),压力升高,烷烃参数表现出不成熟,温度较高时(400 ℃),除个别特殊点之外,压力增大,烷烃参数愈来愈不成熟,说明温压条件都是影响有机质成熟的重要因素,压力的存在会抑制有机质的成熟作用。用模拟实验手段来探讨压力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对不成熟泥炭样品进行了高压(0.1~2 GPa) 、高温( 200 ℃~400 ℃)模拟实验,并对实验后样品的烷烃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压力条件下,温度升高,烷烃参数表现出更成熟的特征;温度较低时(200 ℃),压力升高,烷烃参数表现出不成熟,温度较高时(400 ℃),除个别特殊点之外,压力增大,烷烃参数愈来愈不成熟,说明温压条件都是影响有机质成熟的重要因素,压力的存在会抑制有机质的成熟作用。用模拟实验手段来探讨压力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1998, 16(4): 149-152.
摘要:
利用储层岩石抽提物的饱和烃色质总离子图的指纹特征判识储层的流体(油、气)类型。油层或油饱和的储层,饱和烃色质总离子流图的特征是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宽,碳数分布在C15~C38之间,与原油样品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相似;凝析气层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略窄一些,碳数分布在C15~C35之间,低碳数(小于C21)的正构烷烃相对于油层富集,高碳数(大于C21)的正构烷烃丰度明显低于油层;干气层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最窄,碳数分布在C15~ C28之间,只有低碳数的正构烷烃,高碳数的正构烷烃丰度极低。据此可用来识别油层、凝析气层和干气层,也可用于一些测井资料不全或测井质量差的老井的油气层复查、测井难以识别的火成岩油气层的识别,还可用于地层评价,为油气酸化层位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储层岩石抽提物的饱和烃色质总离子图的指纹特征判识储层的流体(油、气)类型。油层或油饱和的储层,饱和烃色质总离子流图的特征是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宽,碳数分布在C15~C38之间,与原油样品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相似;凝析气层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略窄一些,碳数分布在C15~C35之间,低碳数(小于C21)的正构烷烃相对于油层富集,高碳数(大于C21)的正构烷烃丰度明显低于油层;干气层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最窄,碳数分布在C15~ C28之间,只有低碳数的正构烷烃,高碳数的正构烷烃丰度极低。据此可用来识别油层、凝析气层和干气层,也可用于一些测井资料不全或测井质量差的老井的油气层复查、测井难以识别的火成岩油气层的识别,还可用于地层评价,为油气酸化层位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
1998, 16(4): 153-157.
摘要:
测定了青海锡铁山硫化矿床氧化带矿物的室温穆斯堡尔谱,结果表明氧化带硫酸盐矿物的穆斯堡尔谱具较小的同质异能移、四级矩分裂值分布范围较大、无磁超精细分裂等特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氧化带垂向不同位置矿物的穆斯堡尔谱特征划分出铁锰帽亚带、高铁矾类亚带(进一步划分出单峰型、双峰型和三峰型三个次亚带)、低铁矾类亚带及原生硫化物带等垂向分带,每一亚带代表特定的物化条件,反映了干旱地区硫化矿床风化过程的阶段性。
测定了青海锡铁山硫化矿床氧化带矿物的室温穆斯堡尔谱,结果表明氧化带硫酸盐矿物的穆斯堡尔谱具较小的同质异能移、四级矩分裂值分布范围较大、无磁超精细分裂等特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氧化带垂向不同位置矿物的穆斯堡尔谱特征划分出铁锰帽亚带、高铁矾类亚带(进一步划分出单峰型、双峰型和三峰型三个次亚带)、低铁矾类亚带及原生硫化物带等垂向分带,每一亚带代表特定的物化条件,反映了干旱地区硫化矿床风化过程的阶段性。
1998, 16(4): 158-162.
摘要:
本文以兰州大气环境为试点,收集西固工业区、铁路商业—居民混合区和盘旋路交通要道区①取暖期(1994 年 3 月)和非取 暖期( 1994 年 8 月)的大气飘尘样品,固定污染源烟尘和汽车尾气样以及选择石油和煤的端元样品,利用MAT-252(GC-C-MC)仪进行正构烷烃单分子碳同位素测定。研究了大气飘尘、烟尘和尾气排放物中正构烷烃单分子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分布规律,结合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分析结果提出了结果提出了冬季δ13C值高于夏季,西固工业区冬季、夏两季相似。经选择nC21~nC23单分子碳同位素值用二元复合估算结果,西固工业区大气污染主要为燃油源,市区内取暖期燃煤源输入率高,非取暖期主要来自燃油源,以汽车尾气为主,兰州市大气污染物中燃油源占60 %以上,这与用石油作为主要能源所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密切相关。
本文以兰州大气环境为试点,收集西固工业区、铁路商业—居民混合区和盘旋路交通要道区①取暖期(1994 年 3 月)和非取 暖期( 1994 年 8 月)的大气飘尘样品,固定污染源烟尘和汽车尾气样以及选择石油和煤的端元样品,利用MAT-252(GC-C-MC)仪进行正构烷烃单分子碳同位素测定。研究了大气飘尘、烟尘和尾气排放物中正构烷烃单分子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分布规律,结合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分析结果提出了结果提出了冬季δ13C值高于夏季,西固工业区冬季、夏两季相似。经选择nC21~nC23单分子碳同位素值用二元复合估算结果,西固工业区大气污染主要为燃油源,市区内取暖期燃煤源输入率高,非取暖期主要来自燃油源,以汽车尾气为主,兰州市大气污染物中燃油源占60 %以上,这与用石油作为主要能源所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