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12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希夏邦马峰东南富曲河谷的冰川沉积和冰川构造
郑本兴, 沈永平, 焦克勤
1994, 12(4): 1-10.
摘要:
在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m)东南富曲河谷,中更新世以来有三次冰期;即聂拉木、富曲和普罗冰期。它们均可再分为两个亚阶段。聂拉木南的高冰碛平台长3.5m,宽1.5km,厚200m。属于中更新世聂拉木冰期(聂聂雄拉冰期)的巨大山谷冰川沉积,中尼公路从高冰碛平台尾端通过,形成数公里长的冰碛剖面,呈现出美丽多姿的冰川成因类型沉积和冰川构造现象,包括冰下,冰上融出碛,冰内.冰下河道沉积,冰湖沉积,坠碛,流磺等。冰川运动时造成的冰川构造,如断层、滑动面—…等也很清楚,代表了海洋型(暖冰川)冰川沉积和冰川构造特征,是中国目前研究冰川构造最理想的场所。
稳定氧碳同位素在碳酸盐岩成岩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陈荣坤
1994, 12(4): 11-21.
摘要:
笔者对湖北宜昌寒武系、奥陶系和鄂尔多斯布1井寒武系、任3井奥陶系的大量样品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淡水成岩环境中的δ18O、δ13C值均向较高负值漂移;正常和咸化海水成岩环境中δ18O、δ13C值均向高正值漂移;较深埋藏成岩δ18O值向高负值漂移.且与埋深成反比,而δ13C值相对较稳定或向低正值漂移。
应用显微FT—IR光谱技术“原位”研究沉积岩中生油母质──干酪根
周炎如
1994, 12(4): 22-30.
摘要:
干酪根的研究,对石油地质勘探、油气资源的评价、分子有机地球化学以及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等都是息息相关1.2。以往是用复杂的物理化学方法从沉积岩中分离出干酪根,然后进行各项实验研究,称“离位”。应用现代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技术(简称显微FT—IR),可以在沉积岩中“原位”研究干酪根的形态、类型、分子结构特征以及它与周围矿物之间的关系等。这种“原位”法为石油地质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型高技术。可以预言,显微PT—IR新技术不仅推动干酪根的深入研究,而且在整个石油地质科学中将起作难于估量的作用和广阔的前景。
广西百色盆地干酪根的研究──兼探干酪根的演化与粘土矿物的关系
陆琦, 刘惠芳, 罗莉绢, 雷新荣
1994, 12(4): 31-39.
摘要:
本文用X射线、微区分析等方法对广西百色盆地那读三段泥岩中的干酪根进行了详细研究。该盆地干酪根的芳香度(Fa)为0.28至0.37,芳香核厚度(Le)为16.60A到20.76A,芳香片层数(n)为5到6层,证明属Ⅱ型干酪根。在同一剖面,Fa随深度增加而变大,表明了干酪根向成熟方向转化。在干酪根中碳元素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般中间含量高,向边部则含量变低,铁及硅元素也向中间聚集,多数情况下形成FeS2核,在核的周围分布有粘土矿物。干酪根成熟程度的变化趋势与粘土矿物的演化趋势在宏观上是一致的,即与蒙脱石转化为伊/蒙混层粘土矿物的趋势一致。并从化学健和能量方面对这种过程进行了一些探讨。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兼论大陆板内盆地与造山带的成因关系
陶明信
1994, 12(4): 40-50.
摘要:
学术界普遍认为吐-哈盆地为板块碰撞作用所形成的压(扭)性盆地。本文研究发现,吐-哈盆地在沉积演化、构造变形、盆地结构、地球物理场及其所反映的壳幔结构等方面都与中国东部张性伸展盆地具有相似的特征;盆地自晚二叠世发育起,经历了两次(P—J,K—R)持续稳定而漫长的伸(扩)展演化,其间在侏罗纪末期和第四纪早期,盆地伸展与沉积受到两次短暂挤压作用的遏制而中断,同时改造了盆地长期形成的伸展构造。盆地伸展是由于“地幔底辟”作用,而两次挤压作用(火焰山运动和西域运动)则是由于盆地伸展,使其南、北邻区遭受挤压变形而长期积累应力,以至于在短时间内发生断裂作用并释放应力而反作用于盆地的结果。从而本文提出吐-哈盆地为张性伸展盆地这一新的观点;结合有关模拟实验结果,同时提出“地幔底辟—盆地伸展—两侧挤压变形与应力积累—应力释放—伸展与沉积中断”的大陆板内地球动力学与运动学模式。
四川广元──陕西宁强间下志留统生物礁
侯方法, 方少仙, 王振宇, 张廷山, 兰贵, 邓明, 蔡永禄
1994, 12(4): 51-57.
摘要:
川西北广元—陕西宁强间下志留统巨厚的暗色泥岩地层中赋存有数以百计的生物礁,包括堤礁、点礁、堤状点礁群、生物岩丘、灰泥丘、层状岩丘,出露好,大小不一。礁是在浅水陆棚泥岩相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造礁生物主要为横板珊瑚属的链珊瑚和蜂窝珊瑚及泡孔目的皮壳状、半球状苔藓虫。礁发育的基底主要为泥基质疙瘩状灰岩,也可以是生屑滩、近基风暴岩和淹没的潮坪层纹石灰岩。礁的衰亡以淹死型为主,少数为旱死型。在广元河湾场地区的河深1井钻遇礁组合53.55m,中途测试有气浸显示、川南井下亦钻遇生物灰岩、生清灰岩(可能即为生物礁),见沥青充填裂隙、晶洞。包绕礁体的暗色泥岩有机炭丰度高。因之,志留系生物礁有希望成为四川盆地潜在的油气勘探目的层。
辽河盆地过渡带有机地球化学(Ⅰ)──不同赋存状态的有机质与过渡带气的形成
张柏生, 刘文汇, 徐永昌, 王兆云, 吴铁生
1994, 12(4): 58-65.
摘要: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部沙一段和沙二段烃源岩主要处于成岩演化阶段,本文通过对其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的研究探讨了它们与过渡带气之间的关系,发现可溶有机质与同一样品的干酪根之间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源组成,前者以Ⅱb—Ⅲ型有机质为特征,而后者主要属Ⅰ—Ⅱa.型母质。在埋深1850~3060m的范围内,沥青A、非烃和沥青质的红外特征吸收及其有关参数呈一致的变化规律。由此划分出三个明显不同的演化阶段.并指出2200~2770m左右为沥青A、非烃和沥青质急剧降解的阶段,2500m左右达到高峰,其结果与过渡带气的形成密切相关。干酪根在该阶段虽然也表现出脱氧、脱脂基因特征,但以生成解聚沥青为主,与过渡带气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认为可溶有机质,尤其是其中的非烃和沥青质是东部凹陷过渡带气最主要的母源物质。
青海湖沉积物中的甾醇及其演化
李景贵, 崔明中, 李振西, 范璞, R. P. Philp
1994, 12(4): 66-76.
摘要:
27,C28和C29甾醇(△5.22,△22,△5和△5.24(28)和5α-甾烷醇)在青海湖三孔近代沉积物(QH,QE和QO)中被检出。其中以C29甾醇占优势。在QE和QG孔沉积物中还检出了低浓度的三个C30甾醇(4α,23,24-三甲基-5α-胆甾-22E-烯醇(甲藻甾醇),4α-甲基-24-乙基-5α-胆甾-22E-烯醇和4α-甲基-24-乙基-5α-胆甾烷醇]。在QH和QG孔上部层段沉积物中,C27,C29.饱和的和不饱和的甾醇的碳数分布的平行性,甾烷醇/△-甾醇及△22-/△5.22-甾醇的比值随沉积物埋深而增加提供了甾酸氢化作用的间接证据。青海湖沉积物中的甾醇主要来自湖区丰富的高等植物和湖中的藻类等。在QG孔80~100cm和120~140cm层段沉积物中,5a-胆甾烷醇浓度迅速增加可能反映特殊的生物(介形类)对该二层段沉积物中高浓度的胆甾烷醇的贡献。
有机相研究及其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郝芳, 陈建渝, 孙永传, 解习农
1994, 12(4): 77-86.
摘要:
有机相是具有一定丰度和特定成因类型的有机质的地层单元,决定有机相类型的最重要参数是干酪根的成因类型。为了反映沉积盆地中有机相的时空分布,我们提出了有机相组合和盆地有机充填序列等新概念。有机相及有机相层序、有机充填序列和有机相组合不仅是预测和在三维空间确定生油岩的分布、预测主力生油岩的排烃期和排出产物的组成的有效工具,而且可以弥补以骨架砂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沉积学分析的不足,在确定层序界线或不整合面的位且、研究盆地的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煤岩显微组份和全煤热解色谱分析
丁安娜, 张中宁, 惠荣耀
1994, 12(4): 87-94.
摘要:
随着石油勘探的深入和发展,煤和含煤沉积的生油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笔者选择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富氢组份含量高的煤样和富镜质组的煤岩样品,采用快速热解法,对其显微组份和全煤的热解生烃潜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R值为0.37~0.39%的未成熟煤岩样品中,壳质组和镜质组在350~450℃温度区间有最大热解峰面积S。(2)富氢组份含量高的样品中,热解产物以正构烷烃+正构烯烃为主,其次为芳烃化合物。(3)镜质组或富镜质组的煤岩样品中,A1600/Mg值较高时,热解产物在C—C15范围内,某些芳烃化合物成为主峰。(4)惰性组生烃能力最差,在较高温度下,形成含量很低的正构烷烃和烯烃,或在气态烃范畴产生少量烃类,或基本不产生热解产物。(5)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或原煤样品演化程度的升高,烯烃含量减少或消失,可能是干酪根转化过程中的残余氢为烯烃的氢化作用提供了氢源,使烯烃转化为烷烃的缘故。
塔里木盆地柯坪隆起典型沉积岩类的热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傅碧宏, 丑晓伟
1994, 12(4): 95-100.
摘要: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隆起一些典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及蒸发岩的热红外发射光谱曲线的分析表明:利用残余辐射谱带(又叫低发射率带)的中心波长位置可以确定沉积岩中的主要矿物成份,并可利用残余辐射谱带的强度判断矿物成份含量的多少。这对于利用热红外多光谱遥感技术直接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RH孔800~150Ka.B.P.的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意义
刘光, 沈永平, 张平中, 王苏民
1994, 12(4): 101-109.
摘要:
若尔盖RH孔孢粉记录反映的气候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黄土记录以及本孔有机碳含量、氢指数变化显示的气候变化趋势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826~150Ka.B.P.间,本区经历了两个较大的寒冷阶段,即倒数第三次冰期(710~529Ka.B.P.)、倒数第二次冰期(298~128Ka.B.P.),和一个大温暖阶段,即大间冰期(480~298Ka.B.P.)。在这个三个大阶段中,还夹有多次冷暖干湿波动,它们反映了气候的不稳定性和本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油气微渗漏的色层分馏效应
张同伟, 王先彬, 陈践发
1994, 12(4): 110-117.
摘要:
本文根据鄂尔多斯盆地腹部一深井中有机质的垂向成烃演化及碎屑岩层段(0~3650m)酸解烃组成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油气微渗漏的色层分馏效应.结果表明在两个贫有机质层段(0~1020m.3080~3560m井段)内砂岩段相对于相邻泥岩段酸解烃的C/C、C/C及iC/nC比值偏小,这主要是由甲烷相对重烃,异构丁烷相对正构丁烷易于通过弱渗透的泥岩遮挡层产生的色层分馆作用所造成。而富有机质层段(1020~3080m井段)酸解烃组成的变化主要由有机质成烃作用控制,运移的色层分馏效应被成烃所掩盖。
单断式盆地充填模式与油气聚集──东濮凹陷东南部实例分析
金强, 信荃麟, 王伟锋
1994, 12(4): 118-123.
摘要:
在东濮凹陷东南部的盆地构造岩相带分析中,发现单断式盆地有三种对沉积体系、油气分布及盆地本身演化具有控制作用的正断层:犁式边界断层、箕式边界断层和多米诺式断层。它们分别形成了犁式河湖充填模式、箕式扇体充填模式和多米诺式三角洲—重力流充填模式;前者制约着生油洼陷的发育和盆地的生油潜力,后两者主要控制着油气聚集区的发育。
西秦岭上三叠统浊积岩系中波痕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张晓宝, 方国庆, 何海清
1994, 12(4): 124-131.
摘要:
西秦岭上三叠统为一套半深海环境中形成的陆源碎屑浊积岩系,于该该积岩系中发现了大量的波痕。本文详细研究了这些波痕的形态特征及其与鲍马尾序和浊积岩相组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波痕是浊流演化过程中转化而来的牵引流作用于底部床沙形成的。
滇东黔西晚二叠世早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聚煤特征
邵龙义, 张鹏飞, 陈代钊, 罗忠
1994, 12(4): 132-139.
摘要:
滇东黔西上二叠统底部发育着一套玄武岩质砾岩,本文针对云南富源和贵州盘县一带的底砾岩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这套砾岩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并进一步识别出砾质辫状河道、砂质辫状河道、砾质河口坝、砂质河口坝等沉积类型。文中还对该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序列、发育背景以及与聚煤作用关系等问题做了一定分析,认为三角洲朵体之间地区以及在衰退的三角洲朵体之上成煤较好。
介绍国际地质对比计划350项目(IGCP350)简况
黄杏珍
1994, 12(4): 140-140.
摘要:
介绍国际地质对比计划350项目(IGCP350)简况1IGCP350项目的建立最初是在1991年日本福罔举行的IGCP245项目(非海相白垩系对比)会议上提出的,此后由日本九州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系系主任,日本著名的沉积学家冈田博有教授.